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

2023-04-19 18:06:20发布    浏览198次    信息编号:3507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

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进一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

(2022年12月8日中共广东省委员会第十三届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推进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推动我省高质量发展,特此作出以下决定。

一、一般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精神,草沙综合保护和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在——深入实施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六大行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碳汇和中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构建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打造高水平绿色优美城乡一体化,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美丽广东样板,走出新时代。 山粤之路为我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再创辉煌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支撑。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决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坚定不移走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以人民为本,增进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增加优质林业生态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绿色美丽生态服务均等化、普惠化,推进乡村振兴,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

——求真务实,科学绿色。 尊重当地气候条件,科学选择绿化树种,慎用外来树种,坚决杜绝乱砍滥伐,坚决反对“天然树进城”、“一夜翻场”等急功近利的行为,只搞“奇花异草”。

——系统规划,分类推进。 坚持系统理念,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等环节,严守耕地红线,高标准统筹推进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注重整体与局部协调,不实行“一刀切”。

——齐心协力,齐心协力。 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弘扬塞罕坝精神,创新社会参与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推动形成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的生动局面。全社会人人热爱绿色,积极植绿,自觉保护绿色,持续提升绿美广东生态质量水平。

(三)目标任务

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林分优化增产1000万亩、森林抚育1000万亩。 森林结构明显改善,森林质量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城乡绿色优美环境明显优化,惠及人民群众。 惠民成效更加突出。 全区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公园和国家植物园“双园”。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到2035年,全省完成林分优化增增1500万亩,抚育3000万亩,混交林比例达到60%以上,森林结构更加优化,单位面积蓄积量森林面积将大幅增加,森林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显着增强。 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的森林植被成为粤南秀丽山水的鲜明背景。 造福民生福祉,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美丽广东典范。

二、构建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新格局

(四)优化绿美广东空间布局。

加强规划引导和空间管控,制定实施国土空间规划,发挥“多规合一”优势,合理布局绿化用地,协调点、线、面推进绿化美化提升提质增效,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全面构建自然保护区和城市绿地体系,推进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山地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植物园建设,持续提升点状生态空间品质。 全面建设生态廊道,推进优化绿道、碧路、古驿道建设,持续提升带状生态空间绿化美化水平。

(五)建设海陆一体的秀丽山川。

结合全省自然地理分布,加强重点区域生态治理。 优化提升南岭、莲花山、云开山等主要山脉森林景观和生态质量。 加强东江、西江、北江、汉江、涧江等主要流域和重要水源地、大中型水库集雨区的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建设。 推进海岸带保护和滨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营造山海交织、蓝绿相间的生态景观,扩大依山傍海、和谐共存的自然格局,营造依山傍海、色彩缤纷的迷人绿色美丽空间。

(六)创建城乡统筹的美丽家园。

以创建森林城市和森林小镇、森林村庄建设为载体,因地制宜推进林网、水网、路网“三网”一体化,共同建设高质量城乡“林城相依、林人相融”的绿色之美。 生态系统。 坚持以地方品种为主。 树宜树,果宜果,花宜花,草宜草。 按照“一条绿色景观道路、一处乡村休闲绿地、一处庭院绿化示范点、一处生态景观林”标准,打造窗外见绿、出门见景的美丽家园,并记住怀旧之情。

三、推进绿色美丽广东生态建设重点工作

(七)精准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

按照因地施树的原则,优化重要生态区低效林林分结构,不断改​​善林分面貌,提高林分质量。 科学开展森林经营,以自然地理单元和县级行政区域为依托,调整优化树种和林种结构,营造优质高效的原生阔叶混交林,提高森林生态效益。 加强森林抚育和封山育林,促进中幼林生长,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蓄积量。 实施区域一体化保护和综合治理,集中连片建设优质林分和功能多样的美丽森林,促进森林资源增量、生态效率和景观美化,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碳汇能力。

(八)开展城乡绿色美一体化提升行动。

全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提升珠三角森林城市群建设水平,加快打造山超街、展茂洋森林城市群。 持续提升山、水、路、村、景区“五面”绿化美化质量,深入开展“四面”绿化活动,以留白促绿化、拆除违章建筑,随地插绿,加强立体绿化美化,建设公共绿地和优美庭院。 对历史遗留矿山进行生态修​​复,让大山重新披上绿色,重现绿容。 依托城乡特色景观禀赋,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建设森林小镇、森林村庄、绿色美丽的老树村、绿色美丽的红色村庄等,打造“森林中的城市,森林中的城市”。路在绿、屋在园、人在景“中”绿色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

(九)开展绿色美景保护区宣传。

继续加强就地和迁地保护,全力打造南岭国家公园和丹霞山国家公园,推进南岭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森林生态景观建设,打造多彩岭南山区,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山地公园、郊野公园。 高标准建设华南国家植物园,打造彰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绿色名片,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植物园和植物园。 高水平建设深圳“国际红树林中心”,加快红树林建设与恢复,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

(十)开展绿色通道质量提升行动。

在高速公路、高铁、国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山地,建设森林景观带,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改善绿道、蓝道、古驿道等森林景观,建设林间步道,推动形成相邻的古村落、历史遗迹和自然公园,让森林融入城乡,人们可以得到亲近自然。 围绕建设生态海堤、滨海湿地、迷人沙滩、美丽海湾、生机岸线,打造滨海绿色景观带和畅通山海的森林廊道和绿道。

(十一)实施古树名木保护和弘扬。

推进重要古树名木视频监控保护工程建设,开展古树名木资源监测调查,加强实时动态管理。 加强古树群保护,推进古树公园建设,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自然栖息地,及时抢救恢复濒危古树名木。 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分级管护制度,严厉查处古树名木非法迁移和毁坏行为。 在城乡建设和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最大限度避开古树名木,促进古树名木与城乡基础设施的和谐共存,留住怀旧记忆。绿色美丽的广东。

(十二)开展全民爱护绿植、全民绿色保护行动。

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全面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党政机关、群众团体的表率作用、企事业单位,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打造“青春森林”、“妇女森林”等主题森林。 创新全民义务植树形式,完善义务植树网络平台,拓宽“认领、认养、承诺”渠道,建立一批“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对外开放义务植树的“最后一公里”。 广泛开展以森林为主题的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充分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

(十三)提高绿美广东经济效益。

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推动油茶、毛竹、中药材、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林下产业。 ——林业经济,提高森林产出率,向森林索取食物和蛋白质,促进振兴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林业龙头企业,打造林业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 持续推进林产品品牌建设,打造“岳林+”特色品牌。 搭建林产品交易平台,提升优质林产品经济价值。 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体系,促进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十四)提升绿美广东社会效益。

充分发挥森林固碳储碳作用,增强“双碳”服务功能。 完善林业碳汇交易机制,加大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和储存力度,探索提高林业碳汇在广东碳交易抵消总量中的比重。 科学利用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大力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业态,增加优质森林生态产品供给,改善人民生态福祉。 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适时调整公益林补偿标准,完善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探索建立天然林生态补偿制度。

(十五)探索绿色美丽广东的文化价值。

深入挖掘绿色生态产品文化内涵,繁荣发展生态文化,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发一批具有广东特色的生态文化产品,孵化发展生态文化产业。 盘活利用丰富的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建设优质的自然教育基地、自然博物馆等,打造粤港澳自然教育特色品牌。 加快建设广东特色生态文化传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大湾区故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广东故事。

五、提升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治理水平

(十六)全面推行林长制。

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保护和开发森林资源主体责任,加强对各级林业负责人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目标责任制的考核,实行党政一把手终身负责制。生态环境破坏,构建党政对等、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覆盖全球的长效机制。 充分发挥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制作用,全面加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队伍建设,充实基层执法护林力量,增强全省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能力。

(十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深入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改革,推进林业产权确权、登记、监管、流转、作价、抵(质)押等工作。 探索建立林权收储机构,大力发展国家级储备林。 完善林权登记和林业经营信息交流共享机制,完善林权交易服务体系,提高林业综合经营效率。

(十八)创新造林绿化机制。

完善造林奖励政策,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建立健全造林与林业相结合、产采结合的森林资源培育经营体系。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继续推进以奖代补、先生产后补贴、以劳代赈,完善造林项目管护机制。

(十九)加强资源保护监管。

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加强森林监管巡逻,强化林地利用和森林采伐监管。 推进天然林保护与公益林经营相结合。 加强林业领域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完善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体系,加大松材线虫病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力度。 推进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森林防火责任体系、组织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 继续完善林业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林业行政执法和司法协作,严厉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六、组织保障

(二十)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贯穿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全过程。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发现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明确任务分工,加强督促落实。 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要带头推动落实各项工作,让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取得实效。 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格局。

(二十一)加强政策支持。

加大各级财政资金统筹力度,强化绿美粤生态建设资金保障。 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开发符合林业生产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推动政策性银行贷款支持林业生态建设。 大力推广林业特色保险。 完善产权激励、资源利用、金融等政策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知识,落实国家相关税收政策,建立健全社会资本参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机制。

(二十二)加强科技支撑。

加强绿色产业领域的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重点突破林木良种选育、地方珍稀树种繁育、森林质量提升、生态修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林草智能装备研发。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示范推广和标准实施应用,积极推广实用、高效、便捷的绿化机械。 依托数字政务融合平台,加快“感知林业”建设,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工作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十三)注重宣传引导。

深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弘扬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绿色发展科学知识,倡导保护生态、尊重自然、绿色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 广泛开展广东绿色美景专题宣传活动,培养一批宣传志愿者,弘扬大地种绿、心中种绿、人人享有绿色的时代新风尚。

相关手稿:

相关附件: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