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历史研究” | Bodhidharma的眼睑:茶叶起源故事的起源,传播和变化(Song Shilei)

2025-04-02 05:04:00发布    浏览23次    信息编号:20350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现代历史研究” | Bodhidharma的眼睑:茶叶起源故事的起源,传播和变化(Song Shilei)

“ 的眼皮:茶的起源故事的起源,传播和变化”,最初发表在2023年6月6日的“现代历史研究”中,作者:Song 。

摘要:在有关茶的起源的许多传说中,“ 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被广泛流传。但是,在中国有关菩提哈玛的相关经典中,没有记录这个传说的记录。经过验证后,发现这个故事来自于1728年出版的“日本历史”。但是,这个故事并未记录在日本文学和绘画材料中。 18世纪的这个故事在早期就在西方传播,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外观,只有一些细节得到了改编。在英国发展了印度等殖民地的茶业并在19世纪取得了成功之后,由英国领导的西方国家的学者通过各种技术重写了这个故事,将其塑造成印度,作为茶树起源的基础。这种观点受到吴胡隆等中国学者的批评。 19世纪,“巴尔马眼睑变成茶树”的故事变成了西方世界,揭示了英国和其他国家(例如英国和其他国家)兴起的话语逻辑,以篡改历史,抑制其他国家的茶业,并为自己的贸易和殖民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字:菩提舞;茶的起源;学术话语能力;茶叶;

中国一直有欣赏古代贤哲的想法,并经常追溯到某个祖先或圣人的发明和创建特定物体,职业,技巧和想法,例如努瓦(Nuwa “创造”的家谱。 (2)“ Ji”总结了这一传统为“圣人制造工具”,“工匠的所有工作都是鼠尾草的作品。” (3)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和利用茶的国家。谁用什么方法发现了茶?各种文档中有不同的记录,它仍然遵循“贤哲创建”的传统。据广泛流传,香农品尝了数百种草药,“我一天之内遇到了70个毒药,并得到了茶来缓解它。” (4)除了“ 理论”外,还有“ Wu 理论”,“ Zhuge Liang ”,“ Ge Xuan ”等。这些陈述是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它们相关的记录主要基于最近的文档,这些材料彼此不一致,并且有许多差异。 (5)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茶的起源归因于某个祖先的陈述缺乏科学和严格性,并且对历史材料有许多疑问,这很难确认为可靠的历史。根据当前的考古数据,中国发展和利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交战状态时期。 (6)从人类学,社会学或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将茶发现归因于某个祖先和圣人的实践是集体对人类祖先的集体无意识崇拜的外在化和折磨,并且具有深厚的社会心理学和真实的土壤。 (7)

在许多传说中,有一个传奇将茶与菩提岛()联系起来,值得特别关注。据说,为了消除佛教佛教第六位族长的嗜睡,菩提岛()切断了眼皮,将它们扔到了地上。结果,他的眼皮扎根并在地上发芽,生长成茶树。散文家林·辛克斯(Lin )在由茶杯发表的三篇文章中反复讲述了这个故事:“抹茶的美学”,“瑙舒的睫毛和菩提达玛的眼睑”。 (8)自从改革和开放以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茶与禅宗之间的密切关系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而“茶和禅宗是相同的”而言,这一说法很普遍。民间传说,茶文化和宗教与宗教人士领域的学者也将这个传说用作解释和证明茶与禅宗之间关系的重要材料。没有进一步的调查和论证,它被广泛使用,转录和反复称赞,使这个传奇人物广泛流传。 (9)“ 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来自何处,它是如何传播,如何在广泛传播之后被使用,以及它如何产生影响,很少有学者密切关注并回答了这些问题。实际上,在19世纪,“ 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在西方社会中广泛流传,以英国为主,曾经被疏远和重写。各行各业的人们甚至将其用作重要的论点,以推翻中国是世界上茶的起源的事实。本文详细分析了这一过程,从而揭示了英国和其他领先国家的话语逻辑,利用学术优势来篡改历史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1。中国经典中的菩提类和茶禅之间的联系

我们首先需要验证“佛法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的起源。故事中的指的是菩提类。根据“要求佛陀怀疑的经文”和“ Drain ”的“梵天国王”,是南印度王国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西部天堂的二十八个族长的最后祖先。他从印度来到中国传播佛教。在他的晚年,他面对卢阳东南桑山的 的墙,成为禅宗佛教第六位族长的第一位祖先。尽管佛教起源于印度,但印度的大多数原始宗教文献都分散了,只能从中国,日本和其他国家的经典中探索。因此,“ 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可能首先来自中国文学。在547年,杨·魏兹(Yang )的“ galan唱片”是中国最早记录菩提树契据的书。 When , the book : "There were , a monk from the , who was a Hu in . He came from the and came to visit the Land. He saw the plate on the sun, the light on the , and the bell the wind, which out of the sky; and are . He said: At the age of 150,他到处都是各个国家,但所有人都很美丽,这在Yanfu中没有发现。 (10)这段经文的重点是描绘远宁神庙的宏伟和宏伟。关于的起源和身份,本文中披露的信息是:来自属于Hu人民的波斯;长寿,150岁;在各个国家和地点旅行,并在各个国家和地点旅行。这一事件并未将菩提马与禅宗联系在一起,也没有记录他的教义,门徒和死亡。

记录菩提树契据的另一份早期文件是道子在645年撰写的“新兴和尚传记”。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都涉及,尤其是第16卷中的“ 传记”,专门从事的专业。他的文字说:“ 是印度南部领土上的婆罗门比赛。他的神圣智慧稀疏而清晰,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他有野心和野心,他的心脏疲软和野心,非常清晰,很清晰。他的学业很清晰,他的学业很高,他的学业很高……他首先到达了他,然后沿着韦伊(Wei)走了一段时间。 结尾。” (11)“伟大僧侣延续的传记”中菩提岛时代的记录应来自“大僧侣的记录”。不同之处在于,“伟大僧侣的记录”称其为印度南部的祖国,而不是“伟大僧侣的记录”中提到的西部地区,也没有提到菩提达玛是否已经到达 。道子还进一步指出,菩提岛沿着海洋进入广州,当他到达时,南方歌曲王朝尚未灭亡,这尚未记录在“卢阳的加兰的记录”中。道子还指出,菩提哈玛在印度时擅长“引诱”。到达中国后,他教了“禅宗佛教”,以“引诱”和“ ”作为方法,而执业的门徒是Daoyu和Huike(即Zen的第二个祖先)。在八世纪中叶,唐朝东部首都的和尚的“ 佛教记录”(())包括“简短辨别了人类方式和前言的四种实践”,由Tan Lin撰写,这是与有关的第三个早期文件。文章更详细地解释了的出生背景:“主人是西部地区的南部印度王国,是伟大的婆罗门国王的第三个儿子。” (12)本文中记录的菩提哈马思想比“蒙克的传记的延续”更神秘,但是基于文本和契据,基本内容仍然来自“ Monk的延续”,但已经做出了一些解释。

胡什曾经确定了历史材料并消除了神话,并仔细验证了菩提岛的可靠生活和行为。他认为,以上三种材料的出现是禅宗尚未大规模上升,而去化菩提岛和支持传奇的意图并不明显,仍然可以用作历史材料。 Liang的和Wu皇帝的记录,在河上打破了芦苇,回到西方,已经倾向于在遇到毒药时六次讲述的故事。 As for the myths of "Old Book of Tang: ", " of the Fa", " the Lamp ", " of the ", etc., such as the and of and Wu of Liang, reeds the river, and to the west, are talks and from the late Tang and Five to the Song朝代,被捏造为“关节”和“机遇”,没有历史价值。 (13)即使您检查杨体和唐王朝早期与菩提岛有关的可靠历史材料,以及后来的禅宗佛教所捏造的荒谬的神话和故事,也没有记录中国现有文档中的“菩提岛的眼睑变成茶树”。

在菩提马最早的记录中,有两个与茶有关的故事。 “ ”“ ”的第3卷记录说,Wang Su从Qi逃到Wei之后,他没有从北部吃羊肉和奶酪糊,而是将南方的活习惯带到了北部,“北部的生活习惯”对ck鸟car可和the饮茶汁。与北部的皇帝遇见了北部的穆顿和奶酪粥。只有茶不是最好的,所以他们是奶酪的奴隶。 “高祖笑了……彭昌国王对苏说:“你不重视Qi和lu,而是爱Ji Ju。 “苏回答说,”气和卢国的美丽。”彭昌国王说:“您明天会照顾我,为您建立食物,还有奶酪奴隶。北部的学者仍然对茶的接受非常有限。有些男人在海上追逐气味,而女人则学会皱眉。对您来说,就是这样。南部王朝和中部平原的绅士成员在宴会上发生了争吵,因为后来是南北文化的问题。 “大米,喝茶然后做浆。喝一杯水汤,用水小火,然后煮蓝蟹。 (16)从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在南方喝茶非常普遍,由于战争和其他原因,从北部和南方的人们之间经常交流,喝茶的习俗在北部的一定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扩散。

实际上,在此期间,中国茶的文献记录相对丰富。一些诗,尤其是当地的记录,提到茶,例如“ Lu”,“ Guo Map”,“ Ji”,“ tu jing”,“ tu Jing”,“ tu Jing”,“ tu Jing”,“ Tu Jing”, Tu Jing“ Tu Jing”等。他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在“茶经典·七件事”中,卢Yu编制了许多与南部和北部王朝及以前的茶有关的文件。菩提岛来到中国的时候,“ Chuan ”记录了Liang 的第八年(527)。 Hu Shi的研究应该是在南部歌曲王朝沦陷之前的大约470年。 (17)一些学者还认为,“著名僧侣传记的延续”中提到的“宋朝的南部”是5和6世纪南方政权的一般术语,所以菩提岛到达中国的时间并不那么准确。 (18)即使是在相对一般的时间范围内,当菩提哈马来到中国时,南方喝茶的趋势已经很受欢迎。在此期间,有记录佛教僧侣喝茶。例如,在卢(Lu)的歌曲中,有一张谭吉(Tan Ji)在巴登山( )设立茶的记录,以娱乐王齐鲁安(Wang )和王·齐尚(Wang )兄弟(19);史道说,“著名僧侣的持续传记”记录说,当南部王朝的什叶雅(Shi Fayao)今年70岁时,他用茶作为一顿饭。 (20)因此,“ 的眼皮变成茶树”显然是后裔的传奇,没有依据。在中国文学记录中,第一个设定趋势并将茶与禅宗结合在一起的人是唐朝的凯里安()时期的泰山()的林雅寺( )的恶魔静脉寺庙的禅宗大师:“在凯伊扬()时期:“在凯伊扬():“在泰山(),他们在塔山()的 夫( to and to and to to to and to to and to to and to of )从那时起,他就可以喝茶。 (21)南方学校的恶魔仪式大师在他早年重生,后来成为禅宗北部学校的创始人的门徒。 8 of the " of the Demon- in the of , Tang " that he: "I have been to Mount Tai for years, and have their peak and 1000 grams of Zhou..." (22) The of Zen , which is from the of of Zen , so is 重要的是,“学习禅无法入睡”。禅宗冥想的最大障碍是嗜睡,因此Zen 使用茶来帮助冥想达到失眠状态,这与Zen北部学校的“经常漂流”的学说一致,这进一步促进了北部茶习俗的普遍性。这种历史材料将茶与禅宗紧密结合在一起,而菩提达玛是中国禅宗佛教的第一个祖先。这可以为子孙后代提供创意材料和资源,以结合菩提类和茶。但是,“菩提岛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在与菩提岛有关的中国材料中找不到,并且在各个王朝的佛教经文中没有类似或类似的故事原型。

2。日本经典和劳动莫和茶记录在坎普

由于没有将佛法眼睑转化为中国经典茶树的记录,这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来自哪里? 1928年,中国民间艺术家Zhao 在文章“ Yasuo谈论中国鬼魂”的文章中关注了故事的来源,并认为它起源于英国人 Tan Le()撰写的《中国》一书编辑的《中国》一书编辑的《爱尔兰出生的日本作家》的文章“茶树的传奇”。为了收集有关中国民间海关研究的材料,Tan Le于1872年在香港发表了“中国民间习俗”的论文,并将收集的文章收集到一本书中。 (23)Yasuo 在他的文章“茶树的传奇”中说,“达尔玛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的原型来自《中国秘书庆祝》(埃米尔(Emil),由埃米尔(Emil)发表的书,埃米尔(Emil)是北京俄罗斯俄罗斯大使馆的医生。这本书认为,“菩提达玛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是一个日本传奇人物:“当一个佛教徒(菩提达玛)于5月19日(liang王朝皇帝的第18年)来到中国时,他想将自己的灵魂投入到萨基亚米尼(),并宣布了一整天的夜晚。在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觉得自己的誓言很难过,所以他切断了眼皮,在另一天扔到地上。 (24)布雷希尼德还说,中国人对这个故事不太了解,但在日本很受欢迎。由于大多数日本的宗教传奇是从中国引入的,赵明申认为中国必须具有原始故事形式。因此,他读了许多经典作品,例如“菩萨”,发现没有关于菩萨将眼皮切成中国经典的茶树的故事。

谭勒(Tan Le)在他的书《中国民间传说》中确实有一篇名为“茶的传奇”的文章,但他在文章中清楚地指出,该文件的来源是荷兰人恩格尔伯特·卡弗( )的“日本历史”,并附上了由中国领事的乔治·菲利普( )提供的文字。 (25)乔治·菲利普( )在中国工作了很长时间,并且熟悉中国文学。他认为,在中国三世纪和四个世纪的茶变得越来越普遍,“菩提达玛的眼皮变成茶树”的传说具有现代发明的烙印。而且,现代佛教学者已经否认了它,因此本质上只是一个粗俗的故事。 (26)Zhao 引用的文本内容来自1887年Yasuo 编辑和出版的《鬼故事》的集合。 在英国历史小说家Scott下研究,其作品致力于描述超级自然的力量,强烈的情感和奇怪的美丽。他将不同来源的故事改编成六个故事,分别是“大钟的灵魂”,“孟伊的故事”,“织布工的传奇”,“ Yan 的回归”,“茶树的传奇”,以及“瓷神的故事”。 In the of the story, Yabu that the of "The of the Tea Tree" comes from 's " of China", and uses from the " Sutra" by Hu Fei (Hû) and the "Forty-Two of the 's " by Leon Feer.他还从梵文诗人bhâminî-的作品中汲取灵感,并已被改编并创造出来,以将其转变为佛教故事。 (27)从上下文和继承的角度来看,考苏米·雅库莫( )的文本是一种艺术处理,远非原始文本。而 引用的“中国庆祝活动”实际上是指布雷斯施耐德的植物学作品“关于中国植物学及其价值的研究 - 关于中国植物历史和地理植物学的价值”。在这本书中,布雷奇尼德()认为,英国植物学家约翰·林德利(John )指出,达莫和茶的故事来自日本,“达玛的眼皮变成茶树”的传说可以在的“日本历史”中找到。 (28)简而言之,通过文献来追踪“ 的眼皮变成茶树”的故事的起源,指向日本,尤其是Kamph的“日本历史”。

实际上,并不是所说的荷兰人,而是德国人,也是医生和博物学家。 被荷兰东印度公司聘为船舶医生。他于1690年来到日本,后来成为荷兰东印度公司长崎贸易大厅的医生。从那时到1692年10月,Kamph陪同长崎商人两次与江户见面。他在途中观察并记录了日本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和当地动物以及动植物,并绘制了一些插图。返回德国后,他大部分时间都花了很多时间收集信息并在担任医生时写书。 1712年,的“异国奇观”()在荷兰语中撰写。这本书在发行中并没有成功,但在日本研究中奠定了的声誉。坎弗()去世后,英国医生兼收藏家兼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创始人汉斯爵士(Hans Sir Hans)获得了卡姆弗()用德语撰写的“日本”的手稿。 1727年,斯隆爵士的图书馆员和瑞士医生约翰·卡斯珀·施查彻(John )()将其翻译成英文。 1728年,另一个版本出版了,然后在1729年,这本书在欧洲也广泛流传。 “日本历史”详细描述了日本动物,植物,政治,宗教,社会系统以及长崎,江户和其他一些城市的景观,并伴随着插图。这是一本早期的书,将日本历史介绍给西方人相对准确,准确。在日本关闭时,这本书是西方读者了解日本的主要信息来源,这一代欧洲知识分子塑造了日本的观点,并被认为是日本早期研究的最重要作品之一。在本书的附录中,详细记录了日本茶,纸张生产,针灸等的更独特内容。附录的第一章是对日本茶的自然历史的研究以及对茶的种植,生长,生产和使用的描述。在日本茶的自然史上,坎普详细记录了佛法和茶树的起源:

茶是眉毛的象征,而是佛教中著名的圣人。在此处插入此人的历史并不合适,这不仅是因为它令人愉悦且独特,而且主要是因为它可以用来确定何时首次使用植物(根据日语)。 是印记之王的第三个儿子。像印度佛教的创始人一样,他是一个神圣而虔诚的人……在公元519年,到达了中国:他的目的是让这个大规模帝国的居民知道佛陀,并将他的佛法和宗教传播给他们,以便佛教成为唯一的佛教领域,真正地成为了 。他不仅努力使自己对人类有用并取悦佛陀。他走得更远,通过苦行乐,可靠的生活追求神圣的恩典 - 遭受恶劣天气的伤害,惩罚和折磨他的身体,折磨他的思想和激情。他只生活在蔬菜中,并认为这是神圣的最高领域,白天和黑夜不间断地蒙上了启蒙,沉思着佛陀的存在。他认为,允许身体努力实践并全心全意地奉献给佛陀的思想是人类本性所能实现的最真诚的悔改和最杰出的完美状态。经过多年的睡眠,由于疲劳和禁食,他最终在深度睡眠中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时,他意识到自己违反了誓言,并在里面感到难过,所以他决定悔改悔改。

为了防止再次发生类似事件,他切断了眉毛作为犯罪工具和仆人的工具,并将其扔到了地上。第二天,他回到那个地方,在那里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变化,每个眉毛变成了灌木丛,现在被称为“茶”。就像植物本身一样,它的优势和用途是世界上未知的。达摩吃了植物的叶子(新鲜或煮熟的,未知),惊讶地发现,他的胸部充满了异常的喜悦和喜悦,他的思想具有新的力量和活力来追求神圣的冥想。他立即宣布了这一不寻常的事件和茶的独特功能,并教导了如何使用茶。人们开始使用茶,正如日本所声称的那样,这种独特的植物,其无与伦比的美德不能被夸大。因此,同样,由于广泛的语言没有给出参考,因此有人认为可以通过“ 的眉毛”适当地表达它。 (29)

坎普说,“菩提岛的眉毛变成茶树”的故事来自日本,这是日本人说是人类第一次使用茶的记录。名为的文章是“印度国王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也是西方天堂的第28个族长。它在“金德·楚恩灯笼记录”,“五个灯笼和宗教佛”的文档中也同样表达;这篇文章记录了菩提达玛在519年内到达中国,这比“比伊恩·卢”(520)的普通第一年(520)和“吉安·兰特( )”的常规年份(52岁)早于“ chuan lan ats”。在中国文学和经典中。

最早的日本和尚(从804到805进入唐朝)。他带回了许多来自中国的佛教经文,还带回了中国茶种子,致力于在日本贵族和僧侣中传播茶和茶文化。 (30)写了“佛教继承的血统”,并引用了8世纪写的“佛法超越”的记录,并在中国丢失了:

“ FA的传记”说:...达莫大师[Mo] ...来到这片土地,首先到达了Liang State。吴皇帝欢迎宫殿,并问道:“我建造了一座寺庙来拯救人们,写经文和雕像,有什么优点?”达莫大师[Mo]回答:“没有优点。”吴皇帝问:“为什么没有绩效?”达莫大师说:“这是做事的问题,而不是真正的优点。”他没有说自己是皇帝的感情,所以他派遣了他的劳动。当他看到惠克(Huike)并决心寻求胜利的佛法时,大师走到山(Mount Song),所以他问了佛教的佛法。 (31)

《佛教内部评估的血统》中记录的菩提哈玛的行为是从中国经典抄录的,并未在日本文件中发表。日本的另一个早期经典记录菩提树的事迹是“当前和过去的故事的集合”,这是日本最具代表性的传奇收藏,在海安晚期左右写在1120年左右。与菩提哈尔玛有关的传奇是在蒂安祖部分第4卷第9章中找到的,“蒂安祖·托拉玛僧侣的故事在路上会见了一个僧侣”,“ ”是指菩提岛。这一集由两个故事组成。前四段来自“ 的珍珠”。第五段的来源未知。它记录了一个僧侣一年四季都不会睡觉,但是由于睡眠的恶魔,他拿走了涅rv果的七个步骤。 (32)第6卷,部门第3章,“田丹皇帝在皇帝统治期间和Liang皇帝Wu统治期间的飞行故事是基于Liang皇帝与菩提树皇帝在“ Chuan Lanlu”中记录的对话。 (33)的传奇记录在“过去和过去的故事的集合”中,没有和Tea的传说。 , the that sleep the of may have for and later.

The that to Japan be the book " Book" by monk Hu Guan in 1322. The book from the of from to Japan in 552 years to the late for more than 700 years. In the of monks and lay in this book, there is an " from the South ", which tells the of the and after his death: After the death of , he went to in and met a man. gave food and food, and took off his and gave gifts. But the man died in the end, so the him: "After a few days, the told his : "The in the are , and they must be true ." The envoy the hut, and the he gave were on the , and there was left. The took his and them. at that time said, "Only the saint knows and in them." The tomb where the built is still there. The name is "Damo [Mo] Tomb." (34)

In fact, this story was not out of thin air by , but by to rely on. The " Arts of the " by Du Jun ( in 716-732) the of this story : "On the day, Song Yun from the Wei came from the west to the . When the west, he said that your king died today. Yun asked where the , and : 'In the next forty years, there will be from Han .' The heard it and saw an empty ." (35) Later, the " Monk and " by Liu Cheng of the Tang the "" of the , and the story was , of the shoes: Song Yun saw "once on one foot, and one foot on one foot". When he the of in , he found that there was no , but only one shoe. (36) This story has been in such as "The of the of All Ages" and " of " in the Tang . The poet monk Qi Ji's "'s on the Hall" says: "I can't bear to go west, and there is no way to to the ." (37) It is by Qi Song's "The of the Fa- of the of the ", Shi Puji's "Five and Biyan Lu" in the Song , and the story has a great in . The Works of also the story of "only on the west and " (38). It is that the " of the Book" the of this story and shoes into . This is a very model in the of folk story . (39)

the in Japan, the monk Eixi went to China to Zen twice. He the Linji Sect of Zen to Japan and the first of the sect. He also tea from the Song back to Japan and wrote "The Book of and in Tea", the of tea . Later, Eixi and Zen and tea, and the of , , and and the of and , the "tea Zen-one" tea idea was in the of Japan. (40) there are in China that tea and Zen, and the of Zen "eat tea" in the Tang (41), in Zen , tea is a life-like Zen. In , there are many to tea the Tang , so it is to the that tea trees, which . In , both tea and Zen were from China in Japan, and the two were and had far- . The of tea trees is to the first of Zen , to the of and the of tea , and has a deep in and . In other words, it not be it is the or the tea . But , no such has been found in and . In 1916, Yano 's " of Tea" the story of Kamph when the of tea. , after some , Yano was to find it. He that this might have been in some , but he also that it has not been yet. (42) , in , the story of off his is : " of this, it is to go to the of and sit in and look for . After nine years of , there is a state of day and night in the world. When the mind is , the mind is to clear. Cover the , cut it and give it up, cut it and it. This is the so- "nine years of the wall." (43) It can be seen that in the Edo , the of off his in order not to be by sleep and was a story . , in , there is no exact of the fact that Damo cut off his and into a tea tree.

to the story of Damo and Tea in the 15th of "Myths and of the World" by Takeo , "Myths and of the World" "Myths and of and ", and Katsu , , that Kamph's came from Asia or India. Kamph came to Japan , India, , and Siam, and when he home, he had been to , he might have seen about and tea of Japan. (44) But this is not very . First, the book by Takeo was in 1979, and the of the story is not in the book; , from the , the story has been and very well, which is a , but it be that the story in these just the book it in the of myths and of and ; third, the of and tea in , and other is far later than that of China, or even Japan, and more has in times. Only after tea and tea to a level will the myths . , Kamph out that this story comes from Japan, has a and is to the of . , and other lack the soil to this story. , and 's were put the horse, and the was hasty, even wrong.

Kamph not only the above , but also a of , which the scene of " the river with a reed" (see 1). An of this story comes from The Book of . The " of the Fa" that after to Wu of Liang, was by Wu of Liang, but the of " the river with a reed" in the " of the Fa" is not yet . such as "The of the of All Ages" and "The of the Lamps of " have been and , and there are of this . The most one is that and Wu of Liang did not agree with each other, so they . Wu of Liang it, so he sent to chase after it. When he was to Mufu , the peaks on both sides and the group was the two peaks. At this time, had to the River and saw . He broke a reed in his hand, threw it into the river, on the reeds and the river, and went to to face the wall, and the right , the first of the Sixth of the East Tu of Zen. In terms of , this story is and a story made up by to the of and to in it.这不是真的。 , and in this kind of . In the Tang , the had a Zen in (now ), where the the river. Li Bai, Su Shi and all left poems here. and were also keen to use this as a to many works to the river. Song poets Chen Qi, He , Liu and also wrote many poems to sing these that . In this by Kamph, faces left, faces ahead, and feet step on reeds. From the of image , the is with the of " the river with one reed" in China, South Korea, Japan and other at that time. the is used in the , the style is by the Edo , which be a copy of the " the River" at that time. (45) In this by , 's are and , the of the . , this can be used as an , which shows that Kamph did see to at that time, and also saw or heard the story of 's into tea trees from books or they came into with, and wrote them into " of Japan".

3. The early of the story of Damo's in

In Japan, tea is to . there are of her in , the has no with in , and the has no with tea. , it is not to the exact of the story of 's into tea trees.可以肯定的是,卡姆弗在日本看到了与达摩相关的绘画作品,并在与日本人的接触中听说了这个故事,这应是其记载的素材和来源。然而,该故事是不符合史实的,无论是中国的文献记载还是考古资料都表明,在达摩来华之前,中国早已在开发和利用茶叶。达摩割眼皮的故事是后人编造和杜撰的产物,与达摩“只履西归”等传说有相似的出发逻辑和演进路径,为的是增加佛教的神秘性以吸引信徒,同时也平添了茶树起源的故事性和趣味性。

18世纪,卡姆弗的记载在欧洲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传播。当时居住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法国画家、书籍插图画家伯纳德·皮卡尔( )对世界各国的宗教文化有浓厚兴趣,从1720年起他与简-弗雷德里克·伯纳德(Jean-Frédéric )合作,从比较的视角“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记录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宗教仪式和信仰”,撰写著作《世界各国人民的宗教仪式和仪式》。他首次注意到卡姆弗有关达摩眉毛变茶树故事的记载,并把这个素材放在《日本诸神》(The Gods of Japan)的章节之下,视之为一个日本故事。(47)而伯纳德·皮卡尔则简要陈述了这一故事的内容,并对一个细节进行了重要改动,即将卡姆弗原文中使用的“眉毛”一词变成了“眼皮”(Eye-lids)。这种改动或许出自三个方面的意图和考虑:第一,眉毛属于毛发之属,眼皮则是身体器官,在献祭性上,割掉眼皮的神圣性远高于眉毛;第二,达摩陷入沉睡,眼皮“惹的祸”的合理性和逻辑性明显高于眉毛;第三,眼皮与茶叶的外形相似性更高,眼皮入泥,幻化为茶树,故事的可信度有所增强。这一改动颇具神韵,故而得到后来众多学者和各界人士的认可,他们在写作这个故事时,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遵循卡姆弗的原文,而是多沿袭“眼皮”一说,使用“眉毛”的频次反而较低。

1750年,南苏格兰医生托马斯·肖特( Short)发表了《论茶、糖、牛奶、酿酒、烈酒、潘趣酒、烟草》一书,在第五章“茶叶的商业史”中辑录了卡姆弗所收罗的故事,并增加了欧洲的视角和元素,在细节上也做了修改。他说,印度人至少1200年前就在使用茶树叶的浸出物,而这归功于达摩。他将达摩修禅的过程做了基督教式的解读,进一步突出了达摩割掉眉毛的虔诚性和神圣性;虚化或者说淡化了故事发生的空间,也没有像卡姆弗那样明确点明达摩与茶树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最后,托马斯·肖特说,这个寓言无论看起来多么荒诞不经,但表明:第一,茶叶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享受巨大的尊崇;第二,它通过对眼睛的干扰发挥作用;第三,它对克服乏味无趣、昏昏欲睡、疲劳倦怠,裨益良多。在讲评述了“达摩眉毛变茶树”的故事后,托马斯·肖特转而详细介绍了荷兰、英国和东印度公司茶叶贸易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说,他将这个故事放在商业史的总体叙述脉络和知识谱系中呈现,看重的是茶叶商业价值的早期发现和利用。 (48)1770年,英国爱丁堡大学植物学教授阿尔斯通·查理斯( )在著作中也收录了这个故事,并明确注明文献来源为卡姆弗的著作。 (49)与伯纳德·皮卡尔、托马斯·肖特等人不同,阿尔斯通·查理斯主要关注的是茶叶的植物特性与功能等,其使用拉丁文转译了这个传说,在细节方面也对卡姆弗的原文进行了改动,在拉丁文译文中亦将“眉毛”写作(眼皮)。 (50)

总体看,这个故事在18世纪欧洲的传播有三个特点。第一,只是初步传播,影响范围比较有限;第二,故事基本转述自卡姆弗的著作,保持了原有的完整性,在达摩割下的身体部位、故事发生的背景等方面有了初步改动,让故事显得更加合理,或者是为叙事方便而有所省略;第三,对这个故事感兴趣的,最初为宗教学家,之后医生、植物学家等多有关注。他们在讲述该故事时,侧重茶叶的植物类属和起源、对人类的生理功能和作用及其经济价值。也就是说,西方作者聚焦这个故事时,更多是将其放在植物学、医学和商业等学科的视野之下。

18世纪,中日两个核心茶叶产茶国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外国人士进入茶叶原产地调查困难重重,故他们对茶叶的知识和技术了解尚不深入。即便是阿尔斯通·查理斯已经了解到红茶(bohea tea)和绿茶的区别只是土壤、采摘时节、揉捻等方面的不同,但他尚不能确信而称:“最近我听说,出产绿茶的植物与制作红茶的植物并不相同。”(51) 直到19世纪初,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花园中培育出茶叶,植物学家勒内·德斯封丹(René )根据观察,认为林奈(Carl )、希尔(John Hill)等人的判断有误,而历史学家卡姆弗、植物学家图恩伯格(Carl Peter )、医生莱特逊(John )等人的观察是正确的。(52)另一方面,在17—18世纪荷兰、英国等西方国家对茶叶是否有益健康出现激烈争论,不同立场的植物学家、医学家等各执一词、争论不断。(53)而饮茶风习的流行则成为茶叶有益健康的最有力证明。18世纪,英国掀起了一场“茶叶消费革命”,各个阶层饮茶之风浓烈,诞生了英式下午茶,茶叶在英国确立了国饮( Drink)的地位。(54)不仅如此,饮茶风俗还向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英国的殖民地广泛传播。

茶叶消费的增长带动了贸易的发展。斯当东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提供了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理查德森()的一份关于英国茶叶消费人口、消费量、茶税和贸易等方面的统计和推算材料。据他统计,1772—1780年所有船只每年从中国运回欧洲的茶叶数量在1600万磅到2200万磅之间波动,9年间平均占英国贸易量的42%左右。(55)经过分析发现,英国及其属地每年消费的茶叶只有1330万磅是“真正茶叶”,其他大量茶叶是在英国本土制造的,即用各种非法手段假冒的。1784年,英国出台《抵代税法案》( Act),茶叶进口税率大幅削减,英国通过东印度公司和私商等途径从中国进口的茶叶猛增,到1788年运抵英国的茶叶数量已达3643万磅。茶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中心。勒内·德斯封丹注意到这一贸易动向,在《茶叶观察》一文中惊呼:“这是一种巨大的消费,欧洲每年都要为此支付一大笔钱,而这笔钱无疑可以省下来。”(56) 茶叶是一种成瘾性消费品(57),一旦成为日常的生活惯习后,消费和进口的需求会越来越强劲。怎样确保充足、稳定的茶叶供应,抵消茶叶进口造成的外汇流失,成为西方新兴的饮茶国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 茶叶起源学说与达摩故事的改写

19世纪以后,英国迫切需要解决因茶叶进口所导致的逆差以及茶叶供应受制于中国的问题。鸦片战争前,中国几乎是世界上唯一的茶叶供应国,从1757年起清政府采取了一口通商政策,只允许洋行在特定时间、在广州城外的特定区域,与官方特许经营商十三行开展贸易。英国等西方国家茶叶需求量甚大,而中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相对有限,于是中国经常处于贸易顺差地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最初英国采取了两种策略。一是向清政府不断施压,要求中国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实现贸易自由化,以扩大其商品在中国的销售。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代表性事件,从使团的记录中可以看出,英国对中英茶叶贸易格外看重,分析详尽。(58)二是英国以其殖民地印度为鸦片生产基地,通过非法途径向中国走私鸦片,赚取中国白银,以便为购买茶叶提供充足的外汇支撑。

在短期内无法迫使中国开放口岸、实现自由通商的背景下,英国遂采取外部替代策略,即寻找新的茶叶生产基地。英国的植物学家和科学家曾试图在英国本土种植茶叶,终因气候不适宜、茶树大多病死而宣告失败。随后,英国将目光转移到了海外殖民地。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初,英国植物学家约瑟夫·班克斯( Banks)、英属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 )与军官罗伯特·凯特( Kyd)等倡议在印度种茶。(59)1824年,英国上校罗伯特·布鲁斯发现了印度本土野生茶树,但当时英国尚未认识到这种茶树的价值,仍热衷于从中国引进茶树品种。1825年,伦敦英国技术学会等机构组织植物学家论证,主张在印度发展茶叶种植业,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从对华茶叶贸易垄断权中获得巨额利润,为确保自身利益对这些呼吁和建议置之不理。1834年,英国政府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私商有了从事茶叶贸易的自由,茶叶的供应量和需求量进一步增加。同年,英国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勋爵(Lord )组织印度茶叶委员会,研究在印度种植茶叶的可能性,并积极开展各种试验。1838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的阿萨姆运输8箱350磅茶叶到英国伦敦拍卖,在爱国精神的驱使下,这批茶叶以高价售出。

1840年,英国著名茶叶公司川宁( & Co.)对阿萨姆茶叶给出了中肯又充满无限希冀的评价:“总的来说,我们认为近来的样品让我们有理由期待阿萨姆能够生产出一种适合英国市场的茶叶。虽然,这些茶滋味强烈只适用于一般用途,目前尚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可以断言,随着栽培和制造经验的增加,阿萨姆茶叶最终会迎来与中国茶并驾齐驱的那一天。”(60) 这也刺激了英印政府的植茶狂热。1839年英印政府成立阿萨姆公司,将中国茶树同印度本土茶树进行杂交改良试验并取得成功,阿萨姆地区被迅速改造为茶叶种植园。英国在印度建立了茶叶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全产业链的资本主义经营模式,茶叶贸易重心从中国逐渐转向印度。美国知名茶叶专家威廉·乌克斯在20世纪30年代回顾这段历史时认为:这些努力“为印度本土茶叶赢得了胜利,最终私营企业走出了政府主导开发的泥沼。经过三代人的经营,印度企业在榛荒丛林中开辟了一个超过200万英亩的产业,投入资金达3600万英镑,英亩的茶园每年出产磅茶叶。每年实现就业125万人,同时也成为大英帝国私人财富和政府税收最丰厚的来源之一”。(61)另外,日本开港后,英国也将日本作为其茶叶的重要来源地,积极进口日本茶,以摆脱对中国茶叶的依赖。(62)由此,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对外贸易在经历了短暂的繁荣,1886年出口达到顶峰后,迅速下跌(63);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茶叶出口遇到重大挫折,就此陷入衰退。

中国茶叶经由荷兰、英国等传入欧洲,在19世纪以前西方普遍认为茶叶起源于中国。影响最大的观点出自植物学家林奈于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该书将茶叶的拉丁文命名为Thea (山茶属中国种),并说茶树有六片花瓣、九片花瓣两类。 (64)受约翰·希尔同年出版的《茶论》( on Tea)影响,林奈在之后修订的《植物种志》中,将六片花瓣茶树命名为Thea bohea(武夷茶树),将九片花瓣茶树命名为Thea (绿茶树)。 (65)欧洲早期的植物学家将红茶和绿茶视为茶叶的两个不同种属,说明他们大多尚不清楚两者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而不是植物品种,但从林奈所使用的命名词汇可以看出,当时尚持茶叶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1794年,英国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拜伦·爱德华亦称,武夷茶树和绿茶树都是原产于中国。 (66)自17世纪茶叶传入欧洲后,英国等西方国家均将中国视为“茶之国”(tea ),由此不难理解,鸦片战争后英国著名“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在深入中国内地调查茶业生产情况后,所写的两部著作的书名都使用的是“茶之国”这个名称。 (67)

1824年在印度发现野生大茶树后,植物学家需要回答阿萨姆本土茶树与中国茶树在品种、品质上的关系问题,还要论证英属印度是否适合种茶,以及种植本土茶还是中国茶的问题。在茶树的品种方面,一批植物学家着手修正早先认可茶叶起源于中国的命名方式。最初发现的阿萨姆野生茶树被戴维·斯考特(David Scott)送给了加尔各答植物园的纳萨尼尔·瓦立池( ),瓦立池将其命名为“苏格兰山茶”( ),但未能以一种可接受的方式发表这个名称。 1840年代,用拉丁文Thea 命名阿萨姆茶已经比较普遍,使用者有简·范·吉尔特·皮埃尔(Jean Van Geert Père)、乔治·罗狄吉斯( )、古斯塔夫·海因霍尔德( )、菲利普·弗朗兹·冯·西博尔德( Franz von )、约翰·怀特·马斯特斯(John White )等园艺家、植物学家、收藏家和旅行家等。这些热衷命名阿萨姆茶的学者,有很大一部分是印度本土茶业发展的积极倡导者。如瓦立池在1832年便向英国下议院印度事务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建议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古门()、加瓦尔()和苏末尔()地区种植茶叶。另一鼓吹在印度植茶、命名阿萨姆茶且产生很大影响的,是印度萨哈兰普尔植物园的主管约翰·福布斯·罗伊尔(John Royle),1827年他在给殖民政府的报告中,为英属印度种植茶叶提供理论和科学上的支持;1831年他在给印度总督威廉·本廷克提交的报告中,反复强调要在印度部分的喜马拉雅山脉种茶(68);1847年,他进一步提出阿萨姆所发现的茶叶更大、更尖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论文,与中国茶的种类不同,有明显的性状差异,故用拉丁文Thea 命名阿萨姆茶,以便与Thea 相区别。 (69)

印度野生大茶树发现后,英国加速推进在印度种植茶叶。1824—1839年,英国植物学家在鉴定、考察阿萨姆野生茶树的同时,又积极从中国引种茶籽、茶树,雇用中国茶工,开展试验和试制工作;1839—1852年是印度阿萨姆地区茶叶产业的初期阶段,以阿萨姆公司为代表的开拓者探索出一条商业化道路;1853—1860年,众多英国投资者和公司在印度开发茶叶种植园,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急剧扩张,丰厚的利润吸引了更多投资者进入;在1860—1867年出现了“茶叶狂热”(Tea Mania),印度茶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过度投资,泡沫严重,一度出现“茶叶恐慌”;经过英属印度政府的调整,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茶业进入稳定的高速增长期。英国长期消费中国茶,1860年从中国进口7800万磅茶叶(有部分复出口到美国等),但此后英国逐渐用印度和锡兰茶叶替代中国茶叶,到1905年英国茶叶消费量为2.6亿磅,但中国茶叶只占其市场份额的2%。(70)为了扩大印度茶叶在英国及全球的行销,配合殖民者开发印度茶叶取代中国茶叶的商业行动,彻底实现茶叶进口替代,英国极力鼓吹印度茶叶的纯净特质,同时大肆污蔑中国茶叶掺假之风盛行,将其妖魔化。(71)另外,为了强化英国对自身制度和文明的自信,提升英式红茶的文化内涵,凸显印度茶叶的优势地位,英国一批植物学家、历史学家特别是印度茶叶从业者开始改写茶叶发展历史中国传统文化茶文化论文,通过其话语主导权重塑茶叶发展的历史谱系,将茶叶的起源地变更为印度,炮制出“茶叶印度起源说”,并凭借其学术话语输出能力向全球推销。(72)在英国等西方国家的主导和宣传之下,茶叶起源于中国这一原本在西方已被广为接受的观点,在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上半叶却受到挑战和质疑,茶叶起源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经由卡姆弗的记录和介绍,进入欧洲的知识体系的“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不再是18世纪转录或者是当作传说简单提及的情形,相关学者和各方力量开始正视这个传说,在新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重新改编和进一步变形。19世纪以后,记录“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的报纸和杂志迅速增多,数量十分可观。英语、荷兰语、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等典籍,基于各自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程度地使用了这个故事。(73)该故事发生了变异,甚至是横加篡改和重塑,被扭曲和利用为茶叶印度起源论张目,以服务印度茶叶在英国的市场开拓,树立英式的制度和文化自信;明治维新以后发展起来的日本,其国内论者还一度炮制出了茶叶起源于日本的荒唐学说。当时,以英国为主体的西方国家使用和改写这个故事的手段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

其一,模糊、隐匿或改变故事来源,即不注明材料和文献出处,或者是对故事来源做模糊化处理,将其转换为一个印度故事。

一般来说,文献征引要注明出处,即便是为了行文和阅读的方便,不直接标明出处,也应在内容上与所引文献保持基本一致,这是一种应有的写作规范,在科学和学术著作中更应如此。当然,写作无法实现每一处都征引原始文献,有时需要使用间接或二手材料,但也不能改变文献资料的本意,更不能无中生有,凭空杜撰。19世纪欧洲文献记载达摩和茶的故事时,呈现出隐匿或改变故事来源的趋势,将其诉说为一个印度故事。1826年,英国植物学家艾丽莎·里德(Eliza P. Reid)在《植物学的历史与文献》一书中声称:“茶的起源与印度人有关。印度国王的儿子达摩过着极度孤独的生活,把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他在花园里沉思了一整夜,直到拂晓。一天晚上,他发现自己几乎要睡着了,撕下他的眼皮,扔在地上,地上立刻长出了一棵茶树。”(74) “茶的起源与印度人有关”,这句话极为含混。达摩是印度人这是确切的,并不违背卡姆弗原文本义,但将茶的起源和印度人联系在一起,就明显存在误读或者或过度诠释的倾向。特别是故事记述中,模糊处理了故事发生的具体地点,很容易使读者产生达摩在印度用眼皮创造了茶树的联想。艾丽莎·里德还进一步强调,达摩这个人物的故事是“根据印度历史”而来。这则是在杜撰和捏造文献根据了。如果读者不去查证卡姆弗的原书,而是直接据此文献作进一步加工和写作,很容易发生新的解读和变异。果不其然,时隔近30年后,英国作家约翰·多兰(John Doran)将这个故事再次变形,其凸显茶叶印度起源地的意图更加明显:“印度神话学家对茶的起源作了非常令人满意的解释。”(75) 而这个再度被改编的故事,意在用“印度神话学家”的观点来证明茶叶印度起源论。于是,这个文献就产生三重新的意义和价值转换:第一,这个故事是出自印度本土,而不是来自外国的传说;第二,使用神话学家这个称谓而不说出自神话,用专家身份来凸显这个故事的权威性,使之显得不可质疑和辩驳;第三,不直接指明这个所谓“神话学家”的姓名(实际上并没有),用含混信息模糊文献出处和故事真相。另外,文中还使用了副词“令人满意地”来粉饰和强化“印度神话学家”,以增强叙述的可靠性。

其二,改变重要信息和细节,即通过一些局部内容的改变来掩盖故事的本初样貌。

艾丽莎·里德说:“达摩有一根神奇的芦苇,带着它横渡大海。”(76) 在这里,将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改造为“渡海”。既然已将达摩发现茶叶的故事改为发生在印度,那么“渡海”暗含的意思是,茶叶由达摩从印度携带至中国,进一步证明中国的茶叶起源于印度。1854年,约翰·多兰在著作中云:“印度王子达摩去中国传法,他发誓绝不会在途中休息。可是有一次他睡着了,一醒来就生自己的气,把眼皮割下来,扔在地上。眼皮以茶灌木的形式出现了,喝了这种药水的人,就是喝了达摩眼皮的汁液。”(77) 此处文献一个非常重要的改动细节是,“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是在他前往中国传法途中发生的,这就模糊了卡姆弗记载中明确指出的达摩与茶树故事发生在中国这一明确的空间信息。既然是在前往中国路途中,那么茶树自然应是在印度而不是中国起源的。与艾丽莎·里德的改造相比,这种话语切换的目的十分明显。约翰·多兰的著作在19世纪下半叶曾多次再版,他这段关于达摩的论述被1861年英国的《伦敦杂志》、1906年约翰·威廉·塞弗林·古利(John )出版的《餐饮及其设施》多次转录,在错误信息传播和谬误知识扩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三,利用多重手法,声称茶叶起源于印度。

从19世纪50年代起,伦敦大学学院的首位植物学教授约翰·林德利、切尔西植物园园长托马斯·莫尔( Moore)以及众多一流植物学家联合编写《植物宝鉴:一部广受欢迎的植物王国辞典》。这部影响甚广的辞典毫不掩饰地直接声明:“就像人类长期培育的其他物种一样,茶树的原产地不能确定。迄今为止,唯一发现野生茶的地区是印度的上阿萨姆;尽管茶叶已种植了几个世纪,却还没有广为接受。英国植物学旅行者展开了彻底的探索,以便证明茶叶不是中国这一庞然帝国的特有物种。然而,日本的一个传统认为,茶叶是在6世纪访问中国的一位印度佛教僧侣从印度带到中国的,这支持了茶叶起源于印度的猜测。”(78) 文中所说“印度佛教僧侣”显然指的是达摩,而文中称这是“日本传统”,或许编辑者知道这个故事源于卡姆弗对日本历史的记载。但是,该著作以此为据证明茶叶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又说“原产地不能确定”,但最终还是用“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来支持“印度原产地”学说。美国商人和农学家霍勒斯·卡普伦( )曾受时任北海道开拓使副主席黑田清隆邀请,在日本长期担任北海道发展委员会的特别顾问,他在为美国农业委员会撰写的材料中,转录了这部辞典中的说法,文字内容几乎一致,但对结尾的最后一句话做了些许改动,将英国人所使用的“支持”()改为“这看起来似乎支持”(which would seem to favor)。

(79)霍勒斯·卡普伦仍是在传播谬误知识。不过,这种语法上的转换,一方面说明他本人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或许也体现出他并不太认同英国人这种盲目自信、缺乏事实根据的说辞。遗憾的是,这个材料被收录于美国国家农业部的年度汇编材料,作为一个官方资料,进一步放大传播这一说法。到19世纪晚期,一些书籍更是直接宣称,达摩将茶叶引入中国,茶叶起源于印度(80);有些专业辞典还更进一步,称阿萨姆是茶树的真正故乡,史前时期茶树便从阿萨姆地区传入中国。(81)在讲述印度茶叶历史时,早期殖民开拓者弗朗西斯·詹金斯( )、安德鲁·查尔顿( )等军官用来描述印度野生茶的“ Assam”(阿萨姆本土)一词在此时期成为高频词。1886年,弗里德里希·桑德斯( )编辑的一本流行读物在关于茶叶和咖啡的文章中称,“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出自印度神话学家,并进一步说,为了获取茶叶,中国、朝鲜、日本和印度阿萨姆都种植茶树,但阿萨姆才是茶树的故土。(82)

总体看,19世纪中后期“达摩眼皮变茶树”故事变异和改写的手法进一步升级,变成诡辩式的论证,借以为印度茶业的发展鼓与呼。这在塞缪尔·拜尔顿( )1882年所著的《印度茶业》中体现得最为彻底。拜尔顿是一名在印度长期从事茶叶产业的英国人。一家伦敦茶叶经纪商业公司曾跟他联系,急需了解印度茶叶产业情况。之后,《钱伯斯百科全书》创始人钱伯斯兄弟(83)也告诉他,他们曾在其编辑的杂志上刊登了印度茶区的情况概述,英国政府也围绕印度茶叶的资金、气候等方面提出了咨询,钱伯斯兄弟将这些问题转交给拜尔顿,希望他协助答复。在杂志和政府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拜尔顿将向英国系统介绍印度茶叶产业的工作提上日程,经多方搜集资料,写作了《印度茶业》一书。该书的写作体现出服务印度茶叶发展产业、向英国国内宣扬英国殖民能力的深层动机。在论述印度茶叶发展历史时,拜尔顿使用了达摩的故事,虽指出这个故事来自卡姆弗,但做了很多演绎和杜撰。他一方面说这个说法带有模糊和传奇色彩,另一方面却煞有介事地说卡姆弗的信息源自权威的日本编年史,而日本的编年史说日本的茶叶是由达摩引进的(实际上卡姆弗从来没有这样表述过)。他认为透过这个故事的寓言外衣,可以观察到一个事实,即日本和中国把发现茶都归功于达摩;很难证明或否认在达摩之前,中国是否存在茶树,或者是通过达摩到访中国才有了茶树,因为在达摩之前中国没有野生茶的记载。

(84)拜尔顿还引用了萨缪尔·鲍尔( Ball)《中国茶叶栽培和制造的叙述》中的观点,并进一步展开论证。鲍尔在著作中说,茶叶适合生长在延绵不断、高度适中的山丘地区,从长江流域一直到西南边陲,经喜马拉雅山脉向南亚和东南亚延伸,在这一带发现的茶叶都是人类力量和辛勤劳动下而繁衍和传播的结果。(85)拜尔顿据此判断,可以不用考虑达摩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代理人,实际情况是,茶叶原产于印度,沿着鲍尔所说的相反线路传到中国,茶叶在中国生长且日益退化。根据这一所谓的“理论”,他指出:“中国的茶树只是印度纯净植物退化的标本。”接着,他以欧洲人到蛮夷之地久居生活而导致个人的衰落这一现象为例,说明原产于印度的茶叶到中国所繁衍的后代,各个方面的特性都退化了,故中国茶原本是印度家族的一部分,现在不过是一个独立的成员。在回到它的故乡——印度,在与本土阿萨姆茶杂交的过程中,中国茶又恢复了原有的坚强和韧劲。他甚至还对从中国引进茶树品种颇有微词,认为将这些退化的茶树与印度本土的古老品种结合,影响和限制了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前景。(86)

拜尔顿的观点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是19世纪30年代起西方植物学家学术话语塑造的结果,正如约翰·福布斯·罗伊尔说:“在喜马拉雅山麓栽培茶树的实用性的观点不是偶然的,而是深思熟虑的信念的结果。”(87) 19世纪50年代印度本土茶叶产业快速膨胀和扩张后,茶叶从业者又进一步利用和改造“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以及植物学家关于印度野生茶和中国茶品种的讨论,对于“茶叶印度起源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此之后,西方科学界一度盛行茶的三分法,即最为优等的是阿萨姆茶(T. ),次之是绿茶(T. ),最劣等的是武夷茶(T. bohea)。曾被英国人推崇一时但此时已为印度红茶所取代的武夷红茶,在西方科学话语中被价值重构和污名化。他们反对用中国茶树与印度茶树杂交,认为这玷污了印度茶的纯正性,不肯承认茶树杂交可以充分吸收两个品种优点这一基本常识。拜尔顿甚至不屑于用拉丁文表达这种中印杂交品种,他创造了一个新的英文词组Bohea (武夷阿萨姆),“用英语来称呼它,而不是用它可疑的拉丁名称来折磨它”。(88)他将中国茶叶视为印度茶叶的流浪儿,而中国茶叶回到印度则实现了家庭和睦,双方结合所孕育的新品种,寄予了英国在印度发展茶叶产业的希望。

拜尔顿在其著作的序言中,对写作该书的用意直言不讳:“为了努力证明茶树生长在印度而不是中国,我知道我写的东西本身对印度茶业没有任何实质的好处。但当今时代本质上是一个研究发现的时代,如果印度能被证明——我希望我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是茶树的故乡,那么印度的种植者将有一个强有力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合理地宣扬他们的产品的优越性。我想,如果我说我所写的茶叶行业需要一切对它有利的言语,那这并不是在暗示它的软弱。它还只是一个孩子,在与中国巨人抗争;但幸运的是,按照自然规律,巨人会比精力充沛的孩子先死。”(89) 这段话将英国主张茶叶印度起源说的野心表露无遗,那就是打击中国,扶持印度,最终将中国茶赶出国际市场。为了实现这一点,哪怕是肆意歪曲、任意编造都可以,只要这是有利于英国的。经过这一番伪造,即便是英国本土学者也已经无法辨别真假,弄不清楚文献的时间顺序。如曾在中国长期行医、北京协和医院的前身双旗杆医院的创办者德贞(John )1895年在《中国的饮品》一书中说,印度人讲述了茶叶起源于达摩的历史,同时他又注意到卡姆弗的《日本史》对这一问题有个不同且有所扩展的版本。(90)德贞本末倒置,反误以为卡姆弗的记述来自印度,可见当时很多人已将“达摩眼皮变茶树”的故事视为出自印度本土的故事。

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学界利用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