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发展配备“绿色引擎”! 《人民日报》关注贵州遵义湄潭县河套坝村茶产业发展
2024-09-30 18:01:29发布 浏览232次 信息编号:16892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为乡村发展配备“绿色引擎”! 《人民日报》关注贵州遵义湄潭县河套坝村茶产业发展
2024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报道《贵州遵义湄潭县河套坝村发展茶产业——为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振兴)配备“绿色引擎”》,聚焦贵州遵义市省湄潭县河套坝村因茶而美丽、富饶。围绕茶与旅游融合发展主线,将茶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
具体报道如下:
泡了一壶明前绿芽,坐在小院的玻璃房里,何超悠闲地品味着茶香。从立春到寒冬,他终于得到了一些闲暇的时间。
何超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街道河套坝村。近年来,小小的“绿叶”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拥有7亩茶园和自家改建的民宿,何超夫妇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春天采茶的时候游客很多,现在冬天就更热闹了。”何超喝了一口茶,“体验山上采摘,在院子里炒茶,吃正宗的农家菜,然后住宿休息一晚。游客们玩得很开心,我们的日子也过得很好。”更加繁荣。”
核桃坝村位于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每年接待游客高达10万人次。村里将老房子改造成黔北民居,先后建成茶叶绿色交易市场、科研基地、体育公园、文化体育广场等。
河套坝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桂林说,村里茶叶种植面积达1.2万亩,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茶。为提高深加工能力,增加茶叶产值,河套坝村开设加工作坊62个,引进企业20余家,不断延伸茶叶产业链。
走进茶叶加工厂,沁人心脾的茶香扑面而来。该公司负责人于能红表示,公司新开发的颗粒红茶品质优良,深受海外客户青睐。年出口额预计将超过1200万美元。
每一片茶叶,都拓宽了河套坝村的振兴之路。从种植到加工销售,再到多元化旅游休闲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加速。到2022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万元。核桃坝村还吸引了2000多人外出务工,带动周边村庄群众共同致富。
走出河套坝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茶色和连绵的绿色。湄潭县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以茶产业为代表的生态产业,探索出一条“把荒山变成茶山、把茶山变成金山、把茶区变成风景区”的发展道路。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6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茶产业基地6个,培育15亩以上连片茶园基地3600个。
2022年,湄潭县茶叶产量6.9万吨,产值64.74亿元,茶产业综合收入16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以上来自茶产业。
因茶而美丽,因茶而丰富。 “聚焦茶、造足茶、突破茶,把‘小叶子’变成富民大产业。”湄潭县委书记沈建通表示,该县围绕茶旅融合发展主线,正在因地制宜把茶园打造成旅游景区有关贵州湄潭茶文化,把茶园打造成旅游景区。把文化打造成旅游品牌,让茶产业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绿色引擎”。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