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电池技术解析:冬至长刀、短刀电池与叠片工艺的未来趋势
2024-12-24 18:04:00发布 浏览121次 信息编号:189047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冬至长刀短刀电池
方形、软包、圆柱是目前动力电池的三种主要形态;三种不同形态的锂电池中,圆柱电池仅采用卷绕工艺,软包工艺仅采用叠片工艺。方形电池既可以采用卷绕工艺,也可以采用叠片工艺。目前,全球领先电池企业的未来产品规划正在逐步转向叠层电池。
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十的电池企业中,六家(LGES、比亚迪、SKon、中国新航空、远景动力、孚能科技)已布局叠片路线。
而刀片又是其中最好的,似刀非刀,长刀短刀,两个C-PK在动力电池的顶部;
选择智冷的理由及未来
比亚迪的dmi和E3.0平台()采用制冷剂直冷。以下是目前使用制冷剂直冷的整车厂和车型汇总:
1.1 BMW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包括X1、X3、3系、5系;
1.2 Jeep 和Grand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1.3 宝马迷你及插电式混合动力;
1.4比亚迪全系列dmi车型,包括秦dmi、宋dmi等;
1.5海豚,比亚迪E3.0平台首款车型;
1.6 宝马 i3。
二、应用工质直冷技术的初衷和出发点
由于电池如果需要高倍率充放电,就需要对其进行高效冷却,或者考虑到漏液等因素带来的风险,小编总结了直冷技术的好处如下:
-->制冷速度快,制冷剂蒸发温度低,液冷转换少;
-->制冷效率高、能耗低,减少制冷剂与制冷剂之间的相互作用;
-->安全性高,不会像液冷那样造成短路;
-->可以减轻整车重量,节省部分零部件和制冷剂的重量;
-->降低成本,节省一些零件。
3、制冷剂直冷应用的难点
制冷剂是两相流体,直冷的发展比液冷的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冷板设计和策略控制上。加之缺乏模拟手段、测试手段、密封手段;
4. 应用制冷剂直冷技术可节省成本
通过对比直冷和液冷的热管理架构可以发现,直冷系统可以去掉电池侧水泵(200元)、电池侧水壶(40元)、电池(300元,包括EXV)和 PT 传感器)和一些水管。考虑到铝管比塑料管贵,粗略地说,买一辆自行车可以省500多元。
不仅价格降低了,车辆的临界重量也降低了(至少制冷剂比制冷剂重很多)。重量减轻7Kg应该不成问题。
DM-i 软刀电池
比亚迪DM-i采用“软刀”电池,即在方形铝壳内串联多个裸电池,这样更容易提升整个封装的电压。 DM-i的软刀电池采用8串方案。整个电芯额定电压为25.6V,充电容量约为1.22kWh。
目前的刀片系列电池主要分为长刀、短刀、软刀和方刀。只有软刀电池采用了这种裸电芯分组的思路。本质上,公众号动力电池BMS是一把软刀。电芯相当于一个小模块。因此,我们看到软刀电池有自己独立的高低压接口。
软刀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漏水。由于它是由多个裸电池串联而成,连接点较多,这使得其出现电解液泄漏问题的频率较高。比亚迪去年电解液泄漏问题较多。车辆安全事故很大一部分源于此。
2、基本参数及总体布局
这里分析的是V67产品的DM-i电池组,额定容量为47.7Ah,额定电压为384V。
DM-i的外表面设有一层隔热措施。该隔热层和冷板形成上盖组件。
PS:粗略的直觉,这只是一个样本,一个热管理供应商寄来的废旧电池组的样本。隔热棉的外观其实和比亚迪的外观有很大不同;但整个绝缘的想法是正确的。
下框分为两个区域。一是电芯分组区,沿电池组轴向排列共有15颗软刀电芯。另一个区域是高低压控制区域,即配电箱和BMS。 。电芯与冷板之间设有导热胶和发热膜。
整个电池系统的平面布局和Z向结构如下:
3、直冷自热
比亚迪在DM-i系列车型中大规模引入直冷技术。关于直冷冷板的设计,我在量产车型上看到过两种解决方案。如下图所示,流道不同。这意味着冷却效率存在差异。据比亚迪方面介绍,直冷比液冷少一级热交换,使系统热交换效率提升20%。
在加热方面,比亚迪没有使用直接加热相同的冷却通道,也没有使用热泵或发动机的废热。而是首次采用了电芯脉冲自加热技术。
根据比亚迪的描述,这种脉冲自加热的原理是通过BMS电池管理系统控制电池的高频自放电,让单片电池内部发热。这样,电池组加热时,电池组的平均温度会更好,加热效率比传统液态加热高10%。
得益于软叶片的结构优势,DM-i可以实现整个系统65%的空间利用率,这使其能够更好地利用现有空间;然而,如上所述,软刀片本身内部分组存在比较大的故障问题。基于软刀的解决方案未来会如何发展,目前还不清楚。
比亚迪刀片相关专利
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一种长电芯解决方案(主要指方形铝壳),通过增加电芯长度(最大长度相当于电池包宽度),使电池组进一步完善。电池单元扁平且拉长。整合效率的技术。它不是特定尺寸的电芯,而是根据不同需求将不同尺寸的电芯串联而成。具体形状如下:
正负极在两端,两端(或一端)有防爆阀。感觉就像是两端有拉环的软包装+方形铝壳。与现有的方形铝壳电芯方案相比,该电芯最明显的优势就是良好的散热效果。难点在于整个电芯的结构稳定性、内阻、注液等,尤其是结构强度方面。在后续的CTP计划中,电芯需要依靠自身来实现支撑。
对此,比亚迪主要通过成型技术、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改进,提高壳体的支撑强度,同时将壳体的长宽比控制在预定范围内。此外,可以通过优化集流路径来降低单电池内阻,还可以辅以注液工艺的改进,解决单电池尺寸过长带来的注液时间长的问题。细胞。
接下来我们从专利的角度重点关注一下比亚迪的CTP解决方案。
(1)从结构上来说,下图是一个CTP解决方案的分解图。
可以看到,单排电池直接铺设在底板上。电池两端均固定在端板上。两端的框架为电池提供支撑。为了增加支撑力,可在底板上加支撑台阶。 ;电池组框架与电芯大面之间有缓冲板(侧板),为电芯提供夹紧力。该平面图中没有垂直和水平梁。还可以添加纵横梁或阻燃绝缘垫,形成多个子模块,如下:
比亚迪似乎打算利用电芯本身的强度来实现自支撑,同时依靠集成电芯的强度来增加整个电池组的结构强度,即电芯和电池组的结构强度。盒子紧密地集成为一体。这需要产品检验才能定型,对电池外壳的强度要求非常高。
(2)热管理
比亚迪为CTP提供了两种冷却解决方案。上图为液冷设计。该方案是将水冷板放置在整个电池组的顶部,与模组顶板直接接触,对电芯窄边进行冷却;为了提高导热效率,模组顶板与电芯侧之间有导热板(可能导热胶或者导热垫更合理),整个封装的温差控制在1以内°C。水冷采用U型水道设计或并联设计。
同时,电芯另一面与模组底部之间有隔热层,隔离电芯与外界的热交换,起到隔热作用。可以使用隔热棉。
这张图也展示了比亚迪CTP热失控的基本思路。进气口设计在防爆阀正对面,将热失控后的气体和火焰引导至排气通道,然后通过排气通道排放到周围环境。另外,如果有多个模块,模块之间会形成物理隔离;整个电池组外部应有平衡防爆阀;这个想法与Model S的设计是一致的。难点在于IP67和热失控通道的水侵入。腐蚀问题。
(3)CTP方案配置
从专利来看,比亚迪CTP有8种以上的解决方案,对应不同尺寸的电芯、不同的排列方式,同时还兼顾了双层电池方案;对于箱体一体化,CTP会有传统的汽车底盘和箱体分离的传统解决方案,也有两者合而为一的一体化底盘解决方案。
整个设计中,缺少另一个核心电气连接和高压配电解决方案。电气连接应该采用FPC技术,比亚迪也比较早开创了这一技术。高压配电可能会用到下图红圈的空间,有点类似于奥迪e-tron的思路比亚迪电池车,以及前端空中的一个空间,见上一节。 4张图片,与Model S类似。
比亚迪的CTP技术包含了很多信息。我们简单总结一下要点(电芯内部除外):
(1)大型电芯、大型模组、电池壳材料/工艺是需要新技术的领域;
(2)对于CTP结构,电芯如何固定比较困难;
(3)在CTP热管理方面,首次提出了电池组顶部冷却的设计。导热胶、隔热棉等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4)关于CTP热失控,该方案的可靠性不是很好(该方案已经有失效案例),可能需要更多的PACK防爆阀;
(5)连接技术方面比亚迪电池车,高强结构胶可能是未来的增长领域;
(6)多功能复合材料箱产业化。
匕首中的刀
PS,我一直有疑问。比亚迪的刀片和蜂巢的刀片有什么区别?比亚迪刀片和蜂巢刀片的区别是技术水平还是市场耐用度的问题? !
蜂巢最新的L600电芯长度约为574mm,比亚迪的刀片约为1米。这就是所谓的长短之差吗?是不是太幼稚了?
以后还需要区分胖子和瘦子吗?
你看,蜂窝龙鳞装甲电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