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诈微课堂:高考季需警惕!不请自来通知书及提前查分App
2025-07-28 05:01:19发布 浏览13次 信息编号:21268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反诈微课堂:高考季需警惕!不请自来通知书及提前查分App
大河新闻报道,记者宋向乐指出,高考临近,各类针对高考的诈骗活动也迎来高峰期。众多学子经过十年的刻苦努力,只为在这关键时刻取得优异成绩。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利用这种心理,在考试、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等环节,巧妙设置各种“陷阱”实施诈骗。6月7日,大河网携手河南省检察院检察官,向考生家长普及高考诈骗的常见手段,同时呼吁大家增强防范意识,切莫轻信诈骗伎俩。
手机短信收到“提前查分”链接?
不法分子冒充“校讯通”、“高考直通车”等平台,向考生和家长发送含有链接的所谓“服务短信”。若考生或家长点击该链接,手机便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随后,病毒会窃取与手机绑定的银行卡账户及密码等个人信息,进而盗取资金。
检察官提醒
务必牢记,考生需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这一唯一官方途径进行成绩查询,可通过访问其官方网站或关注官方微信等渠道进行操作。切勿轻信所谓的“野鸡”网站,更不要随意点击手机短信中来源不明的链接。一旦不小心点击,应立即卸载手机中的支付宝等支付应用,或寻求专业技术人员帮助以清除病毒。
网上下载“高考志愿填报”App?
高考落幕之后,考生与家长纷纷开始思考如何填报志愿,上网搜寻相关信息时,会发现众多所谓的“志愿填报”应用程序。这些应用可能隐藏着不法分子的陷阱,旨在窃取考生的个人信息。紧接着,一些自诩为掌握“内部大数据”的“高考志愿规划师”便会主动与考生和家长取得联系,精心策划并实施接下来的诈骗计划。
检察官提醒
目前尚无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或个人与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业务进行合作,切勿轻信那些所谓的志愿填报咨询服务。考生们应依据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发布的信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志愿填报,尽量避免在手机论坛或非正规电子市场下载相关App。
收到不请自来的“通知书”?
某某同学,我们学院已经决定接纳你进入某某专业深造,请你记得在指定日期,即某年某月某日,携带这份通知书前往学校办理入学手续……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不少考生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录取通知书的惊喜。
检察官提醒
不法分子常常利用邮政服务向考生发送假冒的录取通知,并向考生提供个人账户信息,诱使考生将学费、教材费等相关费用转入其银行账户,从而实施诈骗。考生可以通过访问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查询个人录取信息,或者向报考的院校咨询录取详情,并对学费汇款账号进行核实以确认真实情况。
“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帮助申请“高考补贴”?
不法分子针对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子女需借助助学金支付学费的实际情况,假扮成高校职员或教育机构职员,声称能够帮助考生申请助学资金,却要求家长先行支付报名费用。
检察官提醒
接到那些声称来自高校、教育机构或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打来的电话或发送的信息,若对方提及发放“国家助学金”、“退还义务教育费用”或“助学补助金”,考生和家长需及时与所在地的教育部门或学校取得联系进行核实。
“专家”称花钱就能修改高考分数?
高考结束后,总有一些自称“高人”的人宣称自己能改动高考分数,甚至能提供名校的“内部补录名额”。他们利用家长对孩子成绩和学校的期望,向他们索要高额的“服务费”。一旦拿到钱财,这些人便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检察官提醒
所谓的“篡改高考分数”“某高校额外录取名额”等,不过是骗子编造的幌子。任何涉及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等费用的情况,都应保持警惕,切勿轻信。特别是那些声称只需缴费就能进入军校、以特长生身份入学等承诺,更是典型的欺诈手段。
注意保护好这些信息,不要被坏人利用
1.准考证、考生号和密码要保存好
成绩单上记载的考生编号、名字等关键资料,切勿外泄或公开于网络,否则个人信息可能被网络服务提供者滥用,用于其他目的,亦或被整合后转售给第三方。这些第三方可能会利用电话诈骗或发送广告等手段,侵犯考生的隐私权益。
2.志愿填报信息不外泄
志愿填报的关键信息、登录凭证等资料务必严守秘密,以免出现高考志愿被他人恶意篡改的情况。
3.录取通知书不晒单
录取通知书内含考生照片、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及录取专业等关键信息,此类信息易被不法分子所觊觎,他们可能通过发送虚假信息或拨打诈骗电话的手段,企图骗取考生钱财。
4.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
切勿轻信他人,切勿随意转账,务必多加核实,遇到任何疑问务必进行核实,可拨打110报警电话或96110求助,亦或前往附近的派出所进行咨询。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