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动会设半马致员工猝死,赛事泛滥亟待降温
2025-08-15 16:00:57发布 浏览17次 信息编号:213127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企业运动会设半马致员工猝死,赛事泛滥亟待降温
中国经济网驻京记者郭晓伟报道,近些年,得益于广泛宣传和各方参与,长跑活动迅速普及至国内众多城市。一位爱好者透露,仅在9月23日到24日这周末,全国范围内就举办了将近四十场不同规模的全马或半马比赛。不过,由于组织管理措施不够完善,以及参赛者筛选流程存在不足,这类活动时常发生令人痛心的伤亡事件。
有消息称,国内某知名证券公司内部员工在9月24日举办的职工体育活动中,一名职员参与半程长跑项目后突然离世。中国经济网记者尝试联系该公司相关管理层人员,但未收到明确答复。
马拉松猝死非个案
去年岁末,一名冒名参赛者在厦门半程马拉松比赛临近终点的地段失去意识,经紧急救治未能成功,最终离世。今年开端,这位已故选手的遗孀将冒名参赛者与赛事组织机构一同推上被告席,主张索赔各项损失合计一百二十三万元人民币。
这起案件也吸引了行业内的普遍注意。9月21日,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决定不支持原告的赔偿要求。但是,根据现场记者的报道,原告当场表达了对判决结果的异议,并计划向更高级别的法院申请复核。
这起发生在厦门马拉松的替跑者意外离世事件,反映出国内众多马拉松比赛已对参赛选手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是当前状况的一个典型表现。
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得知,2016年,全国大约有5例马拉松比赛期间人员死亡的情况发生。
去年四月十七日,北京国际长跑节上,有位选手在比赛途中突然失去意识,幸好得到快速救治,最终保住了性命;紧接着在五月二十八日,江西德兴铜矿马拉松活动中,又有一名跑者不幸离世;到了七月三十日,深圳湾七公里顺丰城市酷跑时,有三名参赛者因中暑反应,相继倒地,他们都被紧急送医,其中情况最严重的一位被安排进了重症监护室;十月份的南京马拉松里,有位选手明知身体不适还坚持完成全程,但在行进到三十多公里时,他出现了呼吸急促、天旋地转、思维混乱等症状,送医检查后被确诊为横纹肌溶解症;最后在十二月,厦门半程马拉松赛事中,也发生了两位选手骤然死亡的悲剧。
去年清远马拉松赛事最为引人注目,根据赛事结束后的相关资料统计,共有两万名选手参与了比赛,在活动结束后接受医疗帮助的累计次数达到一万二千二百零八次,其中因肌肉发生僵硬问题而获得处理的为九千八百三十八例,扭伤情况为一千七百四十三例,皮肤表面破损的情况为一百九十四例,突然失去意识的情况有二十例,腹部感到不适的情况为一百零七例,以及出现脱力症状等其他状况的共三百零六例。
今年,类似的惨剧再次上演。5月29日,宁夏银川马拉松半程赛事中,一名选手在接近终点区域时突然失去意识,尽管经过紧急施救,最终还是没能挽回生命。
赛事数量实现N级跳
近年来,注重身心健康的观念日益普及,各种新颖的跑步形式相继涌现,例如趣味跑、裸跑以及荧光跑等,与此同时,作为铁人三项重要组成部分的长跑赛事,深受专业跑步爱好者的喜爱。
对于各个赛事举办地来说,在扩大城市影响范围的同时,马拉松也被当作促进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而这一现象,直接引发了国内马拉松活动数量异常密集的情况。
今年年初,人民网发布了一份名为《2016中国马拉松传播报告》的文件,该文件可简称为《报告》。《报告》表明,在去年的时间里,全国范围内共举行了大约328场不同规模的马拉松比赛,共有279万人报名参加。在这其中,举办马拉松赛事数量排名前四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举办了34场,江苏举办了33场,山东和广东两省各举办了20场。
《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厦门、大连、广州等城市已经出现了“马拉松旅游经济”,由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马拉松旅行项目,这种趋势可能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发展机遇。
然而,这份文件也点明了国内跑步竞技活动的一些弊端,例如有人突然倒下、顶替参赛、资料不准确、支援体系不完善等。
光明日报最近的一篇报道提及,全国马拉松赛事数量从2010年的13场急增至2015年的134场,随后在2016年更是突破200场,呈现惊人的增长态势,然而,部分赛事的组织工作和管理质量,仍然未能满足公众的期望。
2017年,热门的跑步比赛热度不减。一位参赛者称,仅在上周26日和27日两天,全国范围内就举办了将近四十场全程或半程跑步活动。
马拉松应该理性降温
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推动。
七月份十三日,国家发改委同体育总局等九个单位共同发布了一项文件,内容是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这类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行动方案,方案编号为2017年。该文件对马拉松、自行车这类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制定了具体要求。
国家体育总局经济司副司长彭维勇谈到,需要大力革新管理服务途径,充分激发各相关单位、地方当局、社会团体等各方参与热情,构建完善大型公众体育活动服务系统与安全防护系统,运用政策支持、财政援助、规范指导、平台援助和金融协助等多种措施,增强各类经营实体的实力,一起增加马拉松、自行车等竞技项目的供给。
然而面对接连不断的突然离世现象,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科学参与赛马活动才能实现健康的人生。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提及,当前参与马拉松的业余跑者常常有两个认识上的偏差,这两个误区十分普遍。跑步者的动机存在显著差异,有些人仅仅追求展示个人风采,满足于“我跑步,我时髦”的社交需求,并非真心希望通过跑步来增强体质,也缺少突破自我、挑战极限的内在驱动力;另外,有些人并不具备参与马拉松比赛的身体条件和技术能力,他们的健康状况导致无法胜任马拉松项目,甚至可能发生比赛中突然倒下的严重后果,造成无法弥补的灾难。
举办马拉松比赛的组织者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许多城市将马拉松赛事视为宣传的重要手段,过分强调其经济效益,导致组织者忽视了马拉松运动本身的特性宣传。赛事的规划、服务保障和选手选拔等环节的发展速度,未能跟上国内马拉松赛事快速增长的步伐,因此选手意外死亡、替跑、使用假号码布等负面新闻频发。
光明日报评论强调,当前,马拉松活动需面对发展中的问题与不安。无论是主办单位还是参赛人员,都应遵循既定途径、依照相关准则行事,如此一来,奔跑过程才能增添更多愉悦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