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季节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过敏症。 这已经是“新世纪的流行病”了吗?
2023-04-24 17:09:16发布 浏览162次 信息编号:4327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过敏季节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人患有过敏症。 这已经是“新世纪的流行病”了吗?
对于那些有过敏症的人来说,2023 年的春天可能是一场灾难。
这个春天回暖太早,三月才体验到五月的暖意。 温暖的春天带来了花粉。
2023年公园城市花粉指数发布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教授孟娟表示,今年3月,成都检测到的花粉量同比增长约20倍。与30年前相比,桑树的花粉甚至更多了。 80次[1]。
雪上加霜的是,今年春天的花粉季节,恰逢沙尘天气高峰期,部分城市柳絮飞扬的季节……空气污染本身会加重呼吸道疾病的发病,沙尘甚至可以携带风媒花花粉,使过敏患者更易接触花粉。
在无处不在的花粉的刺激下,从过敏性鼻炎到特应性皮炎什么的都会来。
从春到秋,从南到北,
不可避免的过敏原
不致命但经常反复,这是过敏性疾病的特点。
《中国特应性皮炎患者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参与调查的过敏患者平均每年门诊就诊次数达到29次[2]。 过敏相关门诊,春秋两季最为繁忙,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
即使戴上口罩和护目镜出门,花粉过敏者难免会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泪、眼睛发痒等症状。
这里的花粉不是来自常见的春季观赏花卉。 卓正医疗重庆卓健门诊部皮肤科医生钟华告诉知识分子,观赏花卉一般都是虫媒花卉,不能靠风传播太远,更容易引起过敏。 微小、成簇、难以察觉但无处不在的嗜风菌。 这些风媒花的花粉量大,而且很轻,可以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
一般来说,春季以树花粉为主,夏秋季以草本植物花粉为主。 春季结膜炎症状比较多见,而秋季花粉与下呼吸道的关系更大,引发严重呼吸道疾病的风险更大。
除了季节,从南到北,不同地方引起过敏的花粉种类也不尽相同。 这与每个地区的花粉类型和当地的树木植被有很大关系。
图片来源:
北京协和医院过敏科主任医师、北京协和医学院过敏科主任尹佳告诉知识分子,刺柏花粉在北京春季引起过敏最多。 在南京,中华医学会过敏症分会主任委员、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症诊治中心主任程雷告诉知识分子:法国梧桐是主要树种引起南京及周边地区过敏。 桦树、柏树和松花粉也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
从南到北,花粉各有不同,但同样不可避免。
近年来,花粉过敏患者经常疑惑的问题是,花粉季节似乎越来越难过了。
“这是因为,随着气候变暖,各种植物的存活期和授粉期逐渐延长,产生的花粉量也更大。患者的症状出现得早,结束得晚,症状也更重。” 尹佳说,去年秋天,有患者问,为什么今年秋天花粉过敏症状如此严重,持续时间这么长? “那是因为花粉季节已经到来。”
去年秋天的花粉季节很艰难,今年春天的花粉季节也会很长。
今年中国前期天气非常暖和,尤其是2月和3月初,暖潮来势汹汹。 3月6日,20多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突破3月初最高气温的历史极值,华北地区气温甚至达到25度左右,提前体验到5月初的暖意。
除了孟娟等人监测到的花粉数是几十倍之外,今年春天的花粉季节,也恰逢沙尘天气的高峰期。 对于这种重叠危害,波兰的一项研究曾指出,在PM2.5和PM10较高的地区,白桦树的花粉含有较高水平的关键过敏原,致敏能力更强[3]。
在一些城市,过敏症患者还面临一个难题:花粉季节恰逢柳絮飞扬的季节。 虽然有医生指出,对柳絮和柳絮过敏的人并不多,但柳絮和柳絮的真正问题在于它们经常携带灰尘、真菌和花粉,这使得过敏患者更容易接触到过敏原。 [4]
当然,过敏的故事并非中国独有,全世界都在变得越来越严重。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研究发现,1990 年至 2018 年间哮喘病人可以跑步吗,北美花粉季节的长度增加了 20 天哮喘病人可以跑步吗,花粉浓度增加了 21%。 其中,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对花粉季的延长贡献了约50%[6]。
在华盛顿特区,2月8日的花粉监测结果为每立方米487粒,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 在亚特兰大,花粉数量在 3 月初攀升至“极高”范围——这是 30 年来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一次。 也就是说,今年的花粉爆发比往年要早得多[6]。
日本也是今年花粉过敏的重灾区。 根据去年底的年度调查,日本环境省估计今年东京和其他11个县的杉木花粉数量将达到10年来的新高。 据估计,约有 40% 的日本人会在春天出现眼睛发痒、流泪和打鼾的情况。 花粉热症状,如打喷嚏。
数据显示,自2月27日起的一周内,日本消炎喷鼻剂等药品的销售额增长了一倍多,而抗过敏眼药水的销售额则增长了233%[5]。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甚至公开表示,花粉过敏已成为“社会问题”,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对抗花粉过敏。
伴随现代化而来的过敏,
没有一个国家能逃脱
过敏并不是只在花粉季节才会出现的话题。 长期以来,中国过敏患者的数量一直在悄然增加。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指出,我国1~7岁儿童特应性皮炎患病率增长迅速,由2002年的3.07%上升至2015年的12.94%[8]。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断、诊断和治疗指南》显示,2005-2011年,国内成人变应性鼻炎患病率从11.1%上升到17.6%。 [10]
在中国,食物过敏的患病率也在上升。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周报报道,2009-2018年中国食物过敏患病率为8%,高于1999-2008年的5%。常见的过敏原有虾、芒果、贝类、蛋类、鱼肉、牛肉、牛奶、羊肉从高到低,60%患者的过敏症状为皮疹[9]。
程雷解释说,过敏与工业化程度、生活方式的改变、环境的改变有关。 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越彻底,过敏的困扰就越大。 “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多,这是大趋势。” 程磊说道。
据程雷回忆,2001年到2005年他在日本读博士时,日本过敏性鼻炎的患病率已经超过20%,而中国的患病率还不到10%。 短短20年,我国变应性鼻炎患病率接近20%,甚至可能超过20%。
图片来源:
过敏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现代化、过度清洁的环境会减少感染的机会,尤其是儿童之间的交叉感染。 如果免疫系统没有发育成熟和健康,孩子可能看起来抵抗力很好,但到了学龄后可能会患上过敏性疾病。 从小适当地在农村或农场环境中生活,或者让孩子在幼儿园有一些交叉感染的机会,其实可能有助于孩子减少过敏。 这种说法也符合英国学者提出的“卫生假说”。
此外,在饮食习惯方面,目前的高脂肪、高蛋白饮食也被证明会增加过敏的风险。
与呼吸系统疾病相比,现代生活方式对皮肤过敏性疾病的影响更为直接。 钟华介绍,皮肤过敏大致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 立即过敏主要是急性荨麻疹等症状。 迟发性过敏多见于皮肤科,主要由各种日化产品引起。 我们日常使用的洗发水、护发素、沐浴露、化妆品,其中的很多成分,比如防腐剂、香精,即使“合法合规添加”,也有可能引起过敏。
宠物也是近年来新兴的过敏原之一。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治指南》指出,近10年来,由宠物引起的变应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所占比例逐年上升,年增长率达1.3% [10]。
程磊的经历,与这个数据大致吻合。 他说,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对猫狗皮毛过敏的患者确实比以前多了。 在他接触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中,约20%对猫毛过敏,10%对狗毛过敏。 然而,10年前,猫狗毛过敏的比例还是个位数,“都在10%以下”。
猫比狗更容易引起过敏。 尹佳解释说,猫毛和狗毛会引起过敏,主要是因为它带有动物皮屑、唾液等分泌物。 当猫舔它的皮毛时,唾液中的过敏原也会粘在皮毛上。 相对而言,猫的致敏能力更强,因为猫体内的过敏原颗粒更小,颗粒比风媒花的花粉还要小,直径只有1-3微米,很容易进入下呼吸道道并引起哮喘。 再加上现在猫比狗多,自然会引起更多的过敏。
对于已经过敏的人来说,养猫狗会使症状恶化。 程磊说,他接诊的门诊病人中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是花粉过敏或尘螨过敏,其他都是多重过敏,可能同时对4到5种过敏原敏感。 因为只要人体对某种过敏原敏感,相关的过敏原就可能易感,只是出现症状的时间不同而已。
过敏症预计将占人口的一半,
过敏症专家只有 300
尹佳经常提到,“过敏性疾病是新世纪的流行病”。
这句话的背后,是中国过敏患者数量快速增加的现实。
目前,发达国家各种过敏患者约占全社会的40%~50%。 程雷估计,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过敏性疾病的患病率很快就会与欧美、日本持平。 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另一方面,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因素也在导致过敏原增加。 在这些过敏原中,花粉和空气污染是突出的代表。 一项基于花粉排放模型和气候数据的模拟研究发现,春季花粉季节将提前10至40天,到年底平均气温上升3度,全年花粉排放总量将增加16%至40%世纪[7]。
过敏体质的人现在越来越多,将来也会越来越多,但在中国,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还严重不足。
《2022年中国过敏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及现状分析》中提到,中国公众和患者对过敏性疾病的认知度低,关注度不够,专科医生储备不足,导致过敏性疾病治疗率低。 当许多人意识到他们可能过敏时,病情已经恶化 [11]。
认识不足导致了多种乱象,其中激素滥用最为突出。 在《中国青年报》的报道中,北京世纪坛医院过敏科主任医师王雪艳曾提到一个令人遗憾的案例:一名13岁的女孩,因鼻痒、打喷嚏等症状反复出现,不停地按她的感冒和支气管。 治疗炎症,长期服用来历不明的小药方。 来院时体重160斤,诊断为双侧股骨头坏死[12]。
而即使患者意识到自己过敏,合理可靠的过敏原检测手段也往往遥不可及。
当患者去看医生时,一些医院可能会推荐食品特异性 IgG 检测。 不过,钟华表示,学术界大多数专家都有共识,明确反对用这种方式检测过敏,因为检测结果不可靠。
此外,抽血和皮肤点刺试验用于检测即时过敏。 对于迟发性、接触性过敏原引起的过敏,皮肤斑贴试验是一种合适的检测方法。 然而,皮肤斑贴试验往往是国内过敏测试中最容易漏掉的。 在钟华治疗过的患者中,有不少号称做过过敏原检测,但实际上只做了血液检测,没有做皮肤斑贴试验,遗漏了日化产品、金属、纤维、牙科材料等。皮肤病。
确诊后,过敏并非不治之症。 在西方,已经有很多通过皮下注射或舌下给药分步进行脱敏治疗的案例。 然而,在中国,相关治疗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药。
尹佳介绍,很多常用的变应原脱敏制剂目前还没有成为商品化药物。 只有北京协和医院获得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生产9种常见变应原脱敏注射剂,并且仅作为院内制剂用于临床,其他医院可在申请后向协和医院提出调整要求在需要时通过某些程序。
不过,“变应原配药的程序非常复杂,首先要获得北京协和医院的批准,然后是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然后是医院所在地的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 ,然后所有的审批文件都要上报,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一次调整的时限只有两年。如果需要在境外采购药品“过了时限,就得重新申请调整。因此,外省市的医院想要获得变应原制剂非常困难,很多医院都不愿意麻烦。” 尹佳说道。
除了药品短缺,过敏症患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医生和过敏症专家。
尹佳曾做过调查,发现全国只有300多名过敏症专科医生,可以诊断和治疗所有过敏性疾病。
对于这个结果,过敏科负责人感慨地说:“过敏性疾病是全身性疾病,患者最好找个医生解决所有问题。但是在中国,有哮喘的人去看呼吸A ”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尹佳解释道:在美国,过敏与免疫学是二级学科,过敏科医生先经过三年的内科规范化培训,然后再到过敏科接受专业培训。 这种由完成内科或儿科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培养专家的模式在发达国家很普遍。 但在我国,国家专科设置中还没有变态反应专科,导致国内专科体系中没有变态反应医生职称。
眼科医生、耳鼻喉科医生有专业的晋升渠道,过敏专科医生以后没有晋升渠道。 “这对学科的发展是致命的。” 尹佳说道。
学科体系的巨大差异,造成了专业数量的巨大差异。 北京协和医院过敏科助理主任、副教授管凯曾告诉《知识分子》:10年前,美国有4000多名过敏症专科医生。 一个人口多的城市可以有3到5个过敏反应监测点,花粉监测调查已经是全国性的工作。 我国现有的300多名变态反应专科医师中,有一部分是为适应变态反应科建设需要从其他学科调来的。
中国过敏患者的数量正在迅速增加。 然而,面对这场“新世纪的疫情”,我们准备好了吗?
参考
[1] 于尊苏, 彭静, 王勤. (2023)。 2023年帕克城花粉指数正式发布! . 《红星新闻》
[2] 纪元元. (2021)。 华山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李伟: 困扰亿万人民的过敏性疾病,如果不致命又经常复发,为什么就难治呢? .《21新健康》
[3], M., Waga, J.,, E., &, D. (2021)。 在和桦木 ( ) 中到 . 和,28(29),39952-39965。
4.张清丹。 (2020)。 杨柳飞絮背了“锅”多年,原来是过敏源。 《中国科学杂志》
5. .(2023 年 3 月 8 日)。你是? 这就是为什么。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6., WR,, JT,, LD,, L.,, PL, & Ziska, L. (2021)。 是北。 的 , 118(7), .
11.陈静。 (2022)。 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过敏性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专科医生储备不足。 中国新闻网
7. Zhang, Y., & , AL (2022)。 - 在和之上。 , 13(1), 1234。
8. 赵正彦(2019)。 儿童过敏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 中华儿科杂志, 57(3), 8.
9. Luo, J., Zhang, Q., Gu, Y., Wang, J., Liu, G., He, T., & Che, H. (2022)。 Meta-: of Food and Food —China , 2000− 20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4), 766-770.
9. Luo, J., Zhang, Q., Gu, Y., Wang, J., Liu, G., He, T., & Che, H. (2022)。 Meta-: of Food and Food —China , 2000− 202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34), 766-770.
10.许庚。 (2022)。 《中国变应性鼻炎诊治指南(2022年修订版)》解读。 中国医学信息导报, 37(10), 1.
12.宗元元。 (2023)。 北京花粉峰过敏门诊“人满为患”。 谨防这些治疗误区。 《中国青年报》
13.王海燕。 (2021)。 为什么我们对过敏“束手无策”? . 《三联生活周刊》 14.谭启新,林龙。 (2022)。 数以亿计的过敏患者,不到300名专科医生。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本文于4月17日首发于《知识分子》(ID:The-),经授权转载。 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