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改革开放嘉兴丨张祥林:一台缝纫机创造“服装王国”

2023-11-15 22:01:59发布    浏览338次    信息编号:9601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看改革开放嘉兴丨张祥林:一台缝纫机创造“服装王国”

40年,弹指一挥间。

改革开放给嘉兴这片土地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留下了千古佳话。

站在新的起点,我们选择了十个人、十件事、十个账号、十个地标。

回首过去,这些人、这些事、这些地标,都在嘉兴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坚实的印记。

人是万物的尺度。 在我们的报道中,这些人既杰出又平凡,这些事既宏大又微妙,这些岁月既绚烂又平凡。

事实上,大家都是改革开放的同路人、见证者、受益者。 愿我们的笔尖和镜片为您带来回望的温暖和前进的力量。

近日,浙江新闻客户端嘉兴频道推出《看改革开放波澜壮阔40年嘉兴》栏目,敬请关注。

【人物名片】

张祥林,男,自1978年开办缝纫机学习班以来,一直从事服装行业。现任浙江华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浙江华城实业旗下服装企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连续13年荣获全国服装行业百强企业称号。 张祥林是平湖市优秀企业家、平湖市人大代表、平湖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副会长、平湖市慈善总会副会长。

扛着缝纫机从村到家

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始终支撑着张祥林的创业热情:40年前,作为一名年轻学徒,他每天早起,背着缝纫机在乡间跑来跑去。

“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也许我还会提着缝纫机从村到家。” 对于张祥林来说,改革开放四个字就像珍珠一样,镶嵌在他创业的每一个足迹中。

每一步都是那么清晰。 1957年,张祥林出生于平湖市黄山乡金门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高中毕业后,他跟随哥哥成为一名缝纫学徒。 每天天还没亮,张祥林就背着40公斤重的缝纫机,步行到其他村庄缝制衣服。

工匠精神改变了张祥林的生活。 “过年前每天我都工作到半夜,一天最多能挣四块钱。” 在当时一斤大米的价格为1.5分钱的时候,张祥林成了“高收入”的年轻人。 平凡而忙碌的日子持续了七八年。

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飘进了平湖这个小村庄。

“这是我第一次从在农村工作的亲戚口中听到‘改革开放’这个词,我很兴奋。” 张祥林说,那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于永远当“农民工”。

只要你想到了就去做吧。 针对当时缝纫师傅紧缺的情况,张祥林于1978年底在村里开设了第一所缝纫培训班,培训费20元,一个月,培训有保障。 最鼎盛时,班里有15名学徒。 好景不长,火爆的培训班因为某些原因被迫停办。

张祥林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 这一次,他向东走,走进了平湖泉塘镇的一家服装厂。 而这里,毗邻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

“当时上海很多企业都在做外贸订单。” 张祥林的工厂专门为上海一家服装公司加工外贸服装。 在这里,每月收入150元“高薪”的张祥林,从一名勤劳的裁缝,变成了一名对外交往频繁的田野工人。

张祥林应对自如。 每个月,他先坐拖拉机到上海石化,再坐小火车到上海市区,最后再坐有轨电车到达目的地。 “他看起来像一个乡下孩子,但他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张祥林穿着运动鞋、海军蓝色长裤、绿色军装。 他经常追赶电车。

1988年的张祥林(右一)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在追赶的同时,张祥林的视野开阔了,他能真切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的脉搏。

1982年,重拾创业信心的张祥林回到家乡,开设了一家服装厂。 当时,以公社、大队为主体的集体服装厂已遍布平湖。 “基本上每个村庄都有几家工厂。” 张祥林说,当时,他所在的村里有3家服装厂,每家规模在80人左右。

商机总是降临在有远见的人身上。 在服装行业打拼了三年,张祥林敏锐地发现,平湖这么多服装厂,里料、辅料都要从外地采购。 于是,他果断关闭了普通服装厂,转而从事服装辅料贸易。

时代的变迁也印证了张祥林的判断。 此时,平湖作为服装名城的名声已逐渐传遍全国,其仿羊皮大衣在北方尤其受欢迎。 “总而言之,你卖的就是你卖的。” 在张祥林看来,那是平湖服装业的“黄金时代”。 “火车运输货物太慢,所以大卡车陆续运到石家庄。”

花城老厂房

服装配饰贸易已开始腾飞。 张祥林开着卡车从江阴、常熟等苏南地区采购面料、里料; 从温州、萧山等浙南地区拉纽扣、拉链,然后批发给平湖当地的服装厂。 生意最鼎盛时,张祥林年贸易额近千万。

光鲜亮丽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 由于买家债务无法追收,张祥林遭遇了人生最大的危机——他欠两家原材料供应商共计300万元的债务。 此后,张祥林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才还清这笔“三角债”。

危机给了张祥林自我反思的机会。 在他的记忆中,在上海各大服装市场人头攒动的地方,都能看到外贸服装的身影。 更重要的是,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出口支持政策,如出口退税、出口货物补贴等。

“借船出海,做外贸订单,开拓日本和欧盟市场。” 1994年,张祥林创办了平湖华成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之初,他就有了明确的定位:一家主要接受外部订单的服装厂。

第一份订单已经到了。 为上海一家合资公司加工休闲裤3000条,销往日本。 为了完成这个订单,张祥林几乎睡在车间里。 从布料的裁剪,到布片的缝制,甚至接缝的大小,每一个细节都让张祥林印象深刻。 “当时我只是想,货物应该比客户的要求更完美。”

付出就有收获。 张祥林娴熟的技艺和严谨的态度最终得到了日本客户的认可。 从此,华成集团的外贸“朋友圈”越来越大。 自1997年起,与知名品牌“优衣库”携手合作已超过20年。 如今,“优衣库”依然是华城集团最大、最稳定的外贸订单来源。

华城旧服装厂

创业时始终保持初心

不满足于现状,是张祥林继续前进的力量源泉。 2004年,张祥林在华城服装制造的基础上成立浙江华城实业投资集团,谋求转型升级。 此后,华诚实业陆续成立了多家围绕“衣、食、住”三个方面的子公司。

无论生意做多大,张祥林对服装行业的热爱从未改变。 为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华成集团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扩大客户源结构,将市场从单一的日本客户源发展到以日本、欧洲、美国和其他市场。

一切都是提前计划好的。 2008年上半年,受国际外部环境、劳动力成本增加、服装原材料价格疯涨等因素影响,平湖100多家服装企业遭遇“寒冬”。 华诚实业旗下的平湖华诚茂鹿服饰有限公司依然稳健发展。 年出口额近6000万美元,位居平湖服装行业前列。

“冬天”过去了,春天又回来了。 服装产业复苏后,平湖第一大特色支柱产业的地位依旧。 但这却让张祥林有些担心。 据他了解,平湖有服装企业1200多家,“平湖产”服装远销日本、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辉煌的背后,95%以上的服装企业靠做贴牌为生。 是继续生产加工,还是转型升级打造品牌? 面对国际国内服装市场新形势,平湖服装产业主动出击,调整战略,推出三项行动计划,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张祥林积极回应。 2016年,张祥林从集团旗下各服装企业招募精英,谋划产品升级。 次年,迪亚和嘉盈两家新公司成立,专注于服装设计和研发。 在这两家公司,80、90后的年轻人都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他们自己设计、开发、销售和推广。

短短一年时间,张祥林留下的“种子”就发芽生长了。 2017年,迪亚交出了5000万元销售额的成绩单。 今年到目前为止,销售额已突破亿元。

目前,浙江华城实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已从单一的服装产业转型为涉及衣食住的多元化综合性企业集团,总资产超过26亿元。 2017年,主营业务工业总产值达到15.5亿元,利税超过9000万元。 连续13年荣获全国服装企业百强荣誉称号。

【记者评语】

“我们这一代人既勤劳又幸运,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我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改革开放对于张祥林来说就像是在封闭的房间里突然打开了一扇窗户。 窗外虽有风浪,但也有无限风光。 迎风破浪,他们紧跟步伐,勇往直前; 当时代巨变时,他们始终保持初心,率先探索道路。 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社会发展的车轮越转越快,道路越走越宽。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