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国文化符号和形象
2024-12-11 04:01:52发布 浏览59次 信息编号:18597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中国茶: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国文化符号和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强调,“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对于弘扬中华茶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文化自信和自我提升。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并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清明节至谷雨,春茶采摘忙碌。龚普康 摄
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它与瓷器、丝绸一起,展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魅力。这片小小的东方树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文明互动演化的生动见证。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证明中国茶文化进一步得到世界认可。中国茶将继续在世界大放异彩,中国茶的故事将变得更加精彩。
功夫不负有心人:拳击的中国茶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制茶的国家。茶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中国关于茶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的解释:“茶是一种饮料,起源于神农,为周公所闻。卢的。”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自秦人取蜀后,人们开始饮茶”。北宋欧阳修在《集谷录跋》中说“茶史前可上溯魏晋”等。这些记录都是基于茶的起源。 、茶饮料等方面体现了中国茶的悠久历史。
▲短视频:梧州居延:千年贡茶魅力恒久。视频来源:新华社
茶与人在自然中共存。中国先民对茶的认识和使用,体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茶与身心关系的深刻认识。 《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思虑好,卧卧少,轻身明目”。晚唐五朝毛文熙的《茶书》记载,四川蒙顶茶有返老还童的功效。清代陈元龙编着的《格致经苑》记载有“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可解”等等。 “茶包治百病”、“茶能养生”、“茶能排毒”等文化表述强调了茶在现实生活中的功效,也体现了茶与人们身心健康的密切联系。
汉三国时期,人们对茶的功效有了初步认识。 《三国志》、《五行记》、《吴普本草》等文献都有关于茶和茶文化的记载。文献显示,当时人们对茶形成了“久服可以宁心益气”、“抗老饥寒”等相关认识。在此背景下,茶的功能和内涵更多地被重视,进而促进了饮茶习俗和茶文化的形成和传播。
两晋时期,茶文化得到孕育和萌芽。最初在我国南方,茶作为一种饮料在上流社会中比较流行。随着北方官员南迁,喝茶的习俗逐渐向北传播。那时的茶还被赋予了正直、质朴、淡泊等人格观念。文学作品开始以茶作为重要意象,茶元素逐渐融入佛、道、儒三教文化中。
南北朝时期,茶文化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由于朝代更迭频繁,人口流动性加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得以进一步相互借鉴,为饮茶的盛行和茶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文化。相比之下,饮茶现象在南方还是比较普遍的,在《坤元录》、《五行记》、《夷陵图经》、《茶陵图经》、《雍》等相关文献中都有丰富的记载。 《甲图经》。此外,关于泡茶、饮茶的记载也不少。 《茶经》云:“不时采,则不成”。南朝沉怀远《南岳志》云:“茶苦”。 《广雅》云“捣粉入瓷,浇汤”,《广志》云“炒膏”。
唐代是茶文化的鼎盛阶段,泡茶、饮茶在社会上日益盛行。人们加大了对茶叶的开发力度。随着加工技术的进步,相应出现了生茶、散茶、粉茶、饼茶等多种茶叶生产和保存形式。 《茶经》记载“粗、散、粉、烘”。这一时期,茶叶的蒸、烘、煎等技术日趋成熟。主要程序包括:准备器具、选水、生火、待汤、炒茶、碾茶、罗茶、煎茶、饮茶等。饮茶的配套设备日趋齐全,审美形式日趋完善。逐渐成形。
与此同时,茶学著作不断涌现,如焦然的《茶决》、费文的《茶说》、张友信的《煎茶水录》、温庭筠的《采茶录》等,陆羽的《茶说》等。 《茶经》是这一时期划时代的茶学专着,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明代王向进在《群芳谱·茶谱谱》中记载:“茶盛于唐,盛于宋,为天下茶第一”。宋代是茶文化的鼎盛时期。茶在社会各阶层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精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宋代,“点茶”(古代泡茶方法之一)盛行。从器皿、水、火的选择到茶汤效果的呈现,以及制茶者和饮茶者的身心投入和对艺术审美的重视,都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那个时候。建窑杯等茶具,碗壁深釉,通过色彩对比,凸显茶汤的洁白。它们深受大众的喜爱,极大地促进了宋代陶瓷工业的发展。精致奢华的贡茶也是宋代茶文化盛行的象征。宋代北苑的官炒贡茶,从采鲜叶、选茶叶、洗茶叶、蒸茶、压茶、磨茶、制饼、烘茶等各方面都精益求精,享誉盛名。
在点茶这一主流饮茶方式的带动下,宋代的茶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茶有关的习俗或观念,如茶与婚姻礼仪、茶与保健的关系等,日益丰富。与此同时,茶也进一步成为文人创作中的重要主题。与茶有关的诗书画十分繁盛,形成了文人墨客诗意生活和休闲心情的重要标签。与此同时,宋代茶学空前繁荣。目前,宋代茶书可考证的有30部,远远超过唐五朝的14部。以贡茶、赠茶、茶马贸易活动等为代表,宋代茶叶的政治性也得到强化。茶叶成为中央政府与边疆民族地区密切联系的媒介,成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纽带。
元明清时期,茶文化的发展突出体现在对艺术性的追求和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尤其是明代贡茶方法的改变,极大地促进了饮茶文化的普及,冲泡方法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饮茶的普及。文化的大众属性已成为主流并不断传承。
同构共享:以茶为媒介的互动交融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种植、采摘、准备和喝茶。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茶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文化载体,见证和促进了各民族的交流融合,是各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具体体现。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马金高镇艾口村村民准备“金茶”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孙文珍 摄
仅以《茶经》中的记载为例,我们就可以看到唐代各民族以茶为媒介的互动与交融。 《茶经·一的由来》云:“一名茶,二名槚,三名芋,四名茗,五名荈。”关于“茶”的名称,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有差异。其中不少名称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茶名有关,体现了茶文化是多民族共有的。此外,《茶书》所载的相关内容还表明,我国古代汉族通过南方多民族了解了茶树,并在学习茶树种植的基础上发展了栽培管理技术。
唐宋时期,随着《茶法》的形成和茶马互市的兴起,“以茶治边”成为中央王朝的边疆管理政策,并于明代得到完善。王朝。明代郎英记载了唐代“马换茶”的事件。茶马贸易的另一个重要见证是延伸在世界屋脊上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我国历史上茶马运输和交易的重要通道。其核心区以云南、四川等茶叶产区为起点,一路向西延伸至拉萨、日喀则等青藏高原。腹地。千余年来,这条古道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成为联系不同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油茶。中国民族报图片库
在几千年不断的制茶、饮茶过程中,我国各民族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礼和茶俗。
湖南千两茶“踩花卷”的历史由来已久。制作花卷时,工人们齐声喊着口号,场面蔚为壮观;广西瑶族油茶是居住在南岭走廊山区的瑶族饮茶习俗,深受瑶族人民的喜爱。待客及生活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德昂酸茶采用古老的大叶茶树制成。茶汤气味微酸,口感柔和、涩涩,回味甘甜。被称为“凝固的山泉”……
这些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遗产。
勾心斗角,博大精深:茶文化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
中国茶叶的传统制茶技艺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北、西南、华南四大茶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南和青藏高原以东。相关习俗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为许多民族所共有。成熟发达的传统制茶技艺及其广泛深入的社会实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文化多样性,传达了茶与世界、兼容并蓄的理念。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家茶叶公司的工作人员。龚普康 摄
中国人通过泡茶、品茶,养成了平和、宽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性格,提高了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饮茶、品茶是人们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以老人为先等与茶有关的礼仪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民谦让、和谐、礼让、尊重的人文精神。陆羽在《茶经》中将茶定义为“儒雅、俭朴、有德”的身份标签。喝茶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件大事。唐代刘振良用“茶十德”来概括茶所代表的精神品质,贯穿着和谐、中庸的思想。佛家以茶“悟禅”,道家以茶“静心”。佛教、道教的精神气质与茶的深层内涵融为一体。
茶是用来帮助文学思想和诗歌的。茶被认为具有清静淡雅的品格,自古以来就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从茶文化的载体来看,茶专着、茶诗、茶词、茶歌、茶诗、茶书法、茶画、茶传说、茶谚语、茶歌、茶舞、茶剧等,展示茶文化。形式和内容丰富。 “灵山独山,以奇特物产闻名,生草如茵,谷地丘陵,受肥沃的土壤滋润,受天上的甘露……”杜宇的《赋》 《西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章。文学作品,比较完整,生动地呈现了茶的起源、生长、采摘、选水、选器、煎煮等场景,以及作者喝茶时的审美感受,让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喝茶、喝茶的方式那个时代的茶。领域。怀素的书法作品《苦笋扎》是可考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教书法,也是禅茶的产物。虽然只有2行14字,却成为了一代代传世的书法杰作。
我国茶诗有上千首,诗体多样,有古体诗、律诗、绝句、对联、竹枝诗、试诗、宫廷诗、宝塔诗、回文诗、定真诗等。 ,都与茶有关。作品代代相传。尤其到了陆羽《茶经》出现的唐代,茶诗发展迅速,有诗500多首,宋、元、明、清各代有关茶的诗更是不计其数。今天,当我们朗诵“品一碗茶,读一行字”、“喝一杯茶,吟一首诗”、“捧一两勺夜茶,唱三首秋咏”等诗词时, ”,我不仅深深感受到了永恒、恒久的茶文化,也被对茶和生活的感悟所感动。
交流互鉴:中国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
茶诞生于中国茶文化精神,并广泛传播于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经过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万里茶路等,中国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它已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互了解、互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纽带。媒介已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目前,全球有6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饮茶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茶品种和茶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据现有资料显示,中国茶树品种于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传入朝鲜半岛。新罗时期,朝鲜从唐代引进茶树并在当地种植,逐渐形成了与当地风俗文化相融合的茶文化。韩国茶科书《东方茶颂》论述了关于茶的哲学思想,特别强调“中和”的思想,这与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密不可分。
在日本,平安时代,日本派遣使者到唐朝,引进唐朝的制茶方法;镰仓时代,宋朝的泡茶方法由日本僧侣传播到日本;江户时代,明朝的泡茶方法传入日本。日本著名高僧卫西在宋代曾两次来华。他不仅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播种于平户岛的尾坡,还撰写了日本著名的茶科书《食茶养生》,在日本茶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
与此同时,中国茶也直接拉开了当今主要产茶国英国和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和生产的帷幕。 1780年,少量茶籽从中国抵达英国东印度公司,传播到斯里兰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年。
在传播过程中,中国茶融入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饮茶文化,“英式下午茶”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18世纪初,在英国王室的推动下茶文化精神,饮茶成为贵族追求的时尚。到18世纪中叶,茶已成为“英国最受欢迎的饮料,销量超过了啤酒”。 “下午茶”是英国人重要的饮食文化,也是一种休闲文化。清代刘锡鸿在《迎金私记》中记载了18世纪英国的“茶党”。每当有重要的事情发生时,就必须有茶会。英国茶文化专家简·佩蒂格鲁在《茶设计》一书中专门介绍了老式英国茶具,展示了这些英国茶具与中国传统茶具的渊源和关系。此外,印度拉里克茶、泰国冰茶、日本茶道、韩国茶道等都是中国茶与当地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茶起源于中国,流行于世界各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海纳百川。它是“道之四面”的中国智慧的体现,也展现了“和而无异”、“美与美同享”的精神。茶的博大、丰富和包容,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与世界沟通的方式。在当代,以“茶”为桥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