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2025-01-08 04:02:47发布 浏览27次 信息编号:190083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制作技艺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网资讯整理编辑。
武夷岩茶(大红袍)是福建武夷山的一大特色。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文化部唯一授予的“中国茶艺术之乡”等称号。它是岩茶(乌龙茶)的故乡。
2006年5月20日,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夷岩茶
追溯历史
武夷岩茶的生产可以追溯到汉代。据史料记载,唐代人们已将其视为上佳礼品。宋元时期已被列为贡品。元代,武夷山还设立“烘焙局”和“御茶园”。经过几代人的发展,到了清初,已经出现了完善的岩茶制作工艺,这是乌龙茶的首次制作。
1661年至1722年(清康熙年间)开始出口西欧、北美和东南亚国家。当时欧洲人把它作为中国茶的总称。武夷岩茶是我国东南沿海省区人民和东南亚华侨最喜爱的茶品种。是著名的“侨销茶”。武夷岩茶品质独特。没有香味,但茶汤有浓郁的花香。喝起来甘甜可口,回味无穷。 18世纪传入欧洲后,深受当地人喜爱,曾被誉为“万病良药”。
武夷岩茶
关于大红袍的来历,有一个广为流传的传说。古时候,有一个穷书生,到北京去参加考试。路过武夷山时,他在路上病倒了。幸好被天心寺老方丈看见,给他泡了一碗茶。果然,他的病痊愈了。后来,他被评为学者金榜,并获得了头奖。他也被招为太子的驸马。一个春日,第一秀才来到武夷山表达谢意。在老方丈的陪同下,他来到了九龙窝,只见悬崖峭壁上生长着三棵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萌芽一簇簇。底部闪烁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得了胀病,用这种茶泡茶就治好了。很久以前,每到春天茶树发芽的时候,他们就吹鼓招来一群猴子,穿上红衣红裤,爬上悬崖采茶,炒干储存,可以包治百病。种疾病。状元听后,要求买一盒来进贡皇帝。次日,寺内焚香烛火,敲鼓鸣钟,召唤僧人前往九龙巢。大家都来到茶树下烧香礼拜,齐声喊道:“茶芽啦!”然后,他们采摘芽叶,精心制作,装进铁盒里。状元送茶到京后,遇到了肚子胀、卧床不起的皇后。状元立即奉茶给王后,果然茶治好了王后的病。皇帝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请他代为前往武夷山赏赐。一路上,礼炮齐鸣,烛光璀璨。到了九龙窝,状元命樵夫爬到半山腰,把皇帝赐下的大红袍放在茶树上,以示皇帝的宠爱。奇怪的是,当大红袍打开时,三棵茶树的芽和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说,这是染成红色的大红袍。后来,人们把这三棵茶树称为“大红袍”。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下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武夷山岩茶文化,大红袍年年成为贡茶。
武夷岩茶
品质特点
武夷山四周悬崖峭壁,谷深谷大。茶农利用岩石凹陷、石缝、石缝沿边缘筑石堤,建造“盆栽”茶园,俗称“石垒法”。 “岩中有茶,岩中无茶”,故名岩茶。武夷岩茶是产于闽北众安县武夷山岩石上的乌龙茶的总称。
武夷岩茶条形粗壮均匀,色泽鲜绿褐。冲泡后武夷山岩茶文化,茶汤呈深橙黄色,清澈艳丽;叶底柔软明亮,叶缘朱红色,叶心淡绿中带黄色;还具有红茶的醇厚口感。 、绿茶的清香;茶性温和而不寒,久藏不变质,香气愈清,味愈醇厚。冲泡时多用小壶、小杯,冲泡五六次后香气浓郁,余味绵长。主要品种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种、大红袍等,多根据茶树的产地、生态、形状或色、香、特性来命名。其中以大红袍最为名贵,品质也最好。
武夷岩茶
武夷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因早春茶芽萌芽时,远远望去,树木红如火,仿佛披着红袍而得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东北部武夷山天心岩(峰)下天心寺(永乐寺)西侧的九龙窝。山壁上有朱德题写的“大红袍”三个朱色大字。这里海拔600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20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80%左右,全年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5℃左右。山溪流淌,云雾缭绕。土壤完全是由酸性岩石风化形成的。大红袍茶树为灌木,树冠半展开,枝条茂密。叶尖向上且倾斜。叶子近乎宽阔,呈椭圆形,尖端钝且略下垂。叶缘稍微转向正面。叶色深绿,有光泽,内质稍厚。叶子脆,芽稍壮,显细毛,深绿中带紫色。大红袍是中国茶园中的名贵花卉,被誉为“第一茶”。
武夷岩茶
工艺特点
武夷岩茶(大红袍)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岩骨花香”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优良品质的产生得益于:一是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二是适宜制作乌龙茶的品种资源丰富;三是生产工艺独特、精湛。其传统生产工艺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其中,对茶叶品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多重萎凋”、“见青则青、见大则青”、“返水还阳”。 、“双煎双揉”、“低温长时间烘烤”等步骤。
制作过程中,选择合适的茶树品种,采用严格的采摘标准,采用精湛细致的烘焙技术。炒青岩茶的工艺流程为:萎凋、杀青、杀青、揉捻、烘烤。岩茶的冲泡、摇绿茶和岩茶的冲泡交替进行。将晒干的茶叶放入水筛或摇壶中,不断旋转、转动,揉搓叶缘。摇动的次数由少到多,力度由轻到重,间隔时间由短到长,反复进行。重复5至7次。后期摇晃不够时,用双手做手部动作。整个旅程需要8到12个小时。由于茶树品种、气候、日晒绿化程度等不同,绿化的数量和程度也不同,有“见绿做绿”、“轻萎重摇”、“重萎重摇”等。轻摇”。
武夷岩茶
岩茶的炒青特点是高温水炒和文火炒青,形成了独特的火艺。武夷岩茶的冲泡工艺独具特色。 “杯小如核桃,壶小如柚子,每次倒只有一两颗,不忍咽下去,先闻香,后尝香气,细嚼慢咽”(《随园食单》)。第二次浸泡后,香气就显露出来了。茶汤的香气从口腔进入,从喉咙经鼻孔连续三次呼出。所谓“三呼吸”,可以鉴别上品岩茶的香气。更妙的是“七泡余香”。大红袍是千年古树,是难得的珍品。后九龙巢陡峭的悬崖上仅存四株植物。它们被种植在山腰的石坝里。它们靠岩石缝隙中的泉水滋养,不需化肥就能繁茂生长。每年 5 月 13 日至 15 日在高架梯上开采。产量稀少,被视为稀世珍品。自元明以来一直是历代皇室的贡品。
武夷大红袍是用单根葱加工而成的“茗葱”,品质优良。所有工序均由人工操作,特制,做工精湛。成品茶香气浓郁,滋味醇厚,“岩韵”特征明显。饮后余香萦绕齿颊,留香时间较长。冲泡9次后,仍保留原茶真正的桂花香。被誉为“武夷茶王”
武夷岩茶
传承意义
武夷山是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与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相关的茶俗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喊山、斗茶、茶艺等习俗,雅俗共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武夷岩茶(大红袍)的制作过程分为十道手工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茶叶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萎凋、杀青、复炒、复揉、烘烤等工序都需要高超的技艺。它们蕴含着深厚的科学精髓,是研究乌龙茶的气候、品质、内在变化、花香形成的重要科研课题。国家技术监督部门已批准武夷岩茶为原产地保护产品,国家商标局也批准其使用“武夷山大红袍”商标。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机械生产技术的冲击,以及老艺人疏于传承技艺,传统的岩茶制作工艺正呈现濒危迹象,亟待保护。 。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