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茶文化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开启全新阅读体验

2025-05-24 14:01:25发布    浏览35次    信息编号:211148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武夷山茶文化 经济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开启全新阅读体验

2008年11月16日,第二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将在武夷山盛大开幕。此次博览会将特色化运营,将茶业展示与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促进茶旅之间的互动交流;同时,注重市场化运作,强调茶业展览和产品展销,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的茶业信息交流及产品交易平台;此外,国际化视野也是本届茶博会的亮点,致力于推动国际化茶产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成为本届茶博会的核心主题和显著特色。武夷山脉,以其盛产的大红袍茶叶而声名远播,近年来在茶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仅增强了县域经济实力,也为民众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武夷山脉蜿蜒550公里,横跨福建与江西的边界,其中主峰黄岗山高耸2158米。在福建境内,武夷山以红色砂岩和砾岩构成的丹霞地貌著称,使其不仅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还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水文条件,孕育出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风味。乌龙茶、红茶、白茶这三大茶类均源自武夷山脚下的地区,它们均属于我国六大基本茶类之一。

科学兴茶 打造武夷生态茶

在咱们这个地方,化学除草剂是严禁使用的。冯场长站在那片一望无际、绿意盎然的茶园中,向记者透露,“市面上只需几元钱就能买到一瓶化学除草剂,但工人的日薪却高达三四十元,尽管成本有所上升,我们却始终如一地坚持采用人工除草,这样做是为了确保茶叶的品质不受影响。”

自2003年起,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在九龙山打造了这片超过千亩的有机茶园,自此,茶园内的生产与环境维护均遵循着一套严苛的规范。吴屯乡的茶农老周曾这样讲述:“在茶园进行除草作业时,我们采用的是一锄头一锄头地仔细挖掘。”此外,为了维护有机茶园的生态环境,茶山上的树木严禁被砍伐。为了防止在施用化肥和农药时农田出现粉尘扩散,进而对茶树造成污染,茶场在茶园与农田的接壤地带特意设置了隔离带。此外,茶场内的垃圾必须进行固定存放,严格禁止随意丢弃或倾倒。

福建北部的核心茶叶产区为南平,其所辖的武夷山市、建瓯市、政和县等地均构成了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南平市近年来充分利用本地的优质生态环境,颁布了《关于加速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立了科学的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茶园的标准化建设,并倡议共同打造“武夷生态茶”这一品牌。同时,凭借地理优势,以南平市特有的“武夷岩茶”和“大红袍”为主导,致力于构建一个绿色的武夷生态茶乡。他们成功组建了一支以茶农为核心的无污染茶园建设团队,并且频繁邀请省内外专家进行授课和举办培训班,确保茶农能够及时获取并熟练运用绿色食品的相关管理及生产技术。这些举措对于显著提高产业质量、增加茶业收入以及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了显著的积极作用。南平市茶园面积达到28万亩,符合无公害标准以上,其中绿色食品茶园占地3.5万亩,有机食品茶园占地1.5万亩。

除了积极推动茶园的标准化建设,增强科技投入同样对于促进茶产业的成长起着关键作用。今年,政和县稻香茶叶有限公司引入了先进的茶叶色选设备。该设备每日可处理六十担茶叶,其工作效率堪比两百名工人。对于制茶工艺繁复的行业而言,这一举措意义重大。它不仅有效防止了人工分拣过程中产生的二次污染,还确保了产品的一致质量标准,从而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武夷山市永生岩茶厂本年度新引进的茶叶智能色选设备,具备每日自动筛选1500公斤茶叶的能力,不仅节省了时间,也减轻了人力负担,不仅用于自家的茶叶加工,还承接了多家茶厂的代拣业务。此外,武夷山市目前还配备了近千台采茶机械,有效解决了传统人工采摘既费时又费力的难题。在茶叶杀青环节,他们采用了综合摇青机,从而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性,避免了手工操作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部分茶企已着手运用尖端的数字化控制技术进行茶叶加工,并引入了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些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岩茶生产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传统的武夷岩茶制作与包装工艺迈向了数字化生产的新时代。

闽北茶企依托科技进步,成功实现了对茶叶的深度加工,推出了茶浓缩汁这一新产品。其中,武夷山万和园食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液态浓缩茶汁,不仅在国内市场受到欢迎,还成功出口至美国。

品牌引领 武夷岩茶提质增值

武夷岩茶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诸如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腰等五大名品。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武夷岩茶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发展,如今存有300余种常见品种,若算上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总数至少上千种,品种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然而,这些品种虽多,却鲜有让人记忆深刻的,尤其是那些有名气却无品牌的茶,这成为了制约武夷岩茶走向全国乃至进军国际市场的一大障碍。

南平市近期明确了以武夷大红袍为核心品牌,引领区域内其他茶叶品牌协同发展的闽北茶业发展策略。全市动员,合力推广大红袍品牌形象。通过共同努力,提升了大红袍的品质与生产能力,致力于扩大生产规模和推进产业化进程。如今,大红袍的市场价值显著提升,经济效益也呈现迅猛增长态势。在积极培育大红袍为主打品牌的过程中,同时促进了周边茶业的繁荣:建瓯地区以建瓯水仙茶为特色;松溪地区以松溪绿茶闻名;政和地区则专注于政和白茶和政和功夫茶的制作与推广。2006年,我国将“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工艺及习俗”正式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在本地挑选出了12位技艺高超的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者;全新的《武夷岩茶》国家标准以及《蒸青绿茶》的省地标准也陆续发布并开始执行;“武夷山大红袍”品牌已在10多个国家完成了国际注册手续;“政和白茶”则荣获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认证。政和县荣获“中国白茶之乡”的荣誉,同时,《政和白茶》的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开始执行,而“政和白茶”也成功注册,成为了一个认证的商标。

在武夷山市质监局,记者目睹了数百罐符合国家标准的茶叶样品被精心保存在壁柜之中。叶勇副局长,市质监局的副手,对此进行了阐述:对于诸如茶叶这类关乎感官体验的商品,必须拥有“国家标准样品”作为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武夷岩茶作为首个设立国家标准实物样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享有盛誉。武夷岩茶成功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资格后,武夷山市随即成立了茶叶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该机构向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企业提供免费检测服务,检测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农残限量、污染物限量等理化、卫生和感官指标。通过检测合格的产品,将获得专用标志并录入武夷岩茶企业档案。自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以来,根据省级层面定期进行的抽样检查,武夷岩茶的农药残留含量以及重金属等关键指标均达到了合格标准,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武夷岩茶的品质和风味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专用标识宛如一张防伪的“名片”,极大地增强了我们产品在市场推广中的说服力。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的负责人刘宝顺指出,依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规范进行生产加工,尽管成本有所提升,但岩茶的销量和市场价值却显著增长,使得茶农的平均收入增加超过千元。

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实施,让过去的茶叶种植者通过地理标志产品的知识产权这一纽带,借助龙头企业的桥梁作用,与市场紧密相连。截至目前,武夷山市已有102家企业成功获得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的使用权。

丰富内涵 茶产业迎来新发展

众多人对武夷岩茶的第一印象,大多源自武夷山天心岩九龙窠那6棵著名的大红袍母树。实际上,其珍贵与神奇之处,与其说是得益于“红袍加树”的动人传说,不如说是得益于那独特的山水环境。在2002年8月武夷山茶文化,国家正式批准的《武夷岩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感官标准中,“岩韵”是否突出,已成为评判品质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茶界专家指出,岩韵之成,与武夷山独有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这其中涵盖了地形地貌、气候条件、降水量、湿度、阳光照射以及土壤特性等多个方面。近些年,随着“世界文化遗产”的称号为武夷山带来的旅游热潮,武夷岩茶的魅力逐渐显现,市场需求也因此日益增长。

自今年年初至今,武夷山脚下的下梅民俗文化村吸引了将近两万名游客,这一数字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之多。据悉,下梅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入了大约240万元资金,对村中的门坊、水磨房等众多设施进行了修缮与升级。近些年,该公司凭借武夷岩茶的名声,深入挖掘并推广下梅村深厚的茶文化,赢得了众多游客和茶商的认可与好评。

武夷山将茶文化、茶产品、茶品牌推广贯穿于各类旅游项目之中,成功打造了“大红袍”旅游专线武夷山茶文化,以及御茶园、宋街茶观等众多景点。品茶室、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娱乐和购物体验,使得茶旅结合成为武夷山对外形象宣传的核心内容。随着武夷山美景深入人心,其岩茶品牌的知名度也在不断提升。

经过多年的不懈奋斗,南平市茶叶产业实现了显著的进步。在2007年,尽管全市茶园的覆盖面积及毛茶的总产量相较于2005年分别仅提升了2.5%及15%,然而,产业的产值却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增幅高达62.9%。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名优茶品种的产值在总产值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达到了76.5%。全市现有茶叶加工企业超过五百家,其中国际认证的包括170多家,分别获得了QS认证、HACCP认证或国际认证体系认证。在2007年,全市茶叶出口量达到了8945吨,创汇2607万美元。鉴于今年雨水充足,预计全市春茶的总产值将比去年同比增长25.8%。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