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精选 | 音乐之美:听觉艺术的觉醒与滋养——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音乐课堂

2023-04-27 09:18:32发布    浏览221次    信息编号:4853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过去精选 | 音乐之美:听觉艺术的觉醒与滋养——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音乐课堂

音乐具有“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式的具体性”的特点。 它源于生活的艺术表现,高于生活。 特质,连接内心与外界、自我与他人、熟人或陌生人。 通过它,人们恍然发现不同的文化可以交融,不同的世界可以交流,不同的时代可以跨越,不同的民族可以交流,从而找到自我消除失落,找到朋友摆脱孤独,找到慰藉解除寂寞。 痛,寻找灵感照亮沉闷,寻找精致对抗坎坷,踏入更广阔的天地,活出更美好的人生。

在当前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的过程中,音乐课程以其自身的“美”属性承担着美育的重要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需要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形成音乐素养; 还需要让音乐之美不断释放全方位的教育力量,“培养审美、和谐身心、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关键在于“以音乐美学为核心”。 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音乐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用音乐之美成就学生的内在美; 拓宽孩子生活的边界,要从音乐做起; 音乐教育必须在艺术上释放审美的力量。

音乐之美:听觉艺术的觉醒与滋养

——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音乐课程设置的启示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将音乐定义为“人类通过有组织的声音实现思想感情表达和交流的基本听觉艺术”。 明确指出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知、表达和创作是人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精神生活的不可缺少和生存能力的关键,使音乐课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前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的过程中,音乐课程以其自身的审美属性承担着审美教育的重要使命。 为完成这一使命,既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音乐之美,“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形成音乐素养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又要让音乐之美不断释放全方位的育人力量,“培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其关键在于“以音乐美学为核心”。

为什么要关注“音乐美学”? 因为美学是音乐课程本质(人文、审美、实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音乐课程首先要贯彻的基本理念。 它还包括“对不同音乐文化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 在这里,“美”是起点,也是终点; 它是内容和形式; 是质量和方法; 它是核心和整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美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同样适用于音乐教育。 音乐课程中的审美目标是否完成,需要通过音乐实践,即通过音乐美的呈现来确认。

辽宁省中小学优质网络音乐资源建设成果之一——大连市甘井子区春田小学师生合唱MV《我不想说再见》城市就是这样的呈现。 它融合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听、唱、演、综艺、音乐创作”等多种艺术实践形式,让美景扑面而来:青山绿水、古朴的木桥、灿烂的阳光、阴阴草原,连绵起伏的群山,婆娑树影,身穿校服的音乐师生,或坐或站,甜甜地笑着,唱着关于友谊的歌曲。 童声的声音,从古代背诵王博的《记忆海中的知己》,到现代唱李叔同的《再见》,再到当代的《我不想说再见》 ”。 ,从独奏到合唱,从旋律到气势,从文学到音乐,从自然到校园,从听觉到视觉再到情感……优雅而不做作,活泼而不喧闹,真实而不粗犷,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不失质朴,精雕细琢而不失自然,空灵高远而不显虚无,集歌唱、表演、表演、音乐、绘画、师生情谊——各种不同领域、不同风格、不同元素的美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气势磅礴,令人无法抗拒,震撼人心。 显然,这种玲珑之美,绝非一招一式那么简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背后一定有长期坚定的审美追求和扎实的音乐基础做支撑。 那么,这种美是如何“脱俗”的呢? 春田小学的音乐教育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一:用音乐之美成就学生的内在美

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走进教育,当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承担美育,它的美必​​然指向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与学生的心灵相通。 这种联系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美育美育的表述中也可以印证。国务院不久前:“美是纯洁的道德和丰富的精神。美育是美育、情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第一条本质是教育人,而学生心灵的塑造应该放在首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是首先对人的教育”;也正如柏拉图所说,“除了音乐教育非常注重道德和社会目的,必须把美的事物融为一体,以探索为己任,教育人美丽善良。”

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提高人们的精神世界。 与其他形式的美育一样,它是在做“以美育人,以美美化人,以美育人”。 学校的工作对于塑造学生的精神品格,打下良好的精神基础,使他们向善、向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春田小学校长褚艳红在上任之初就将“教育让生活更美好”确定为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她看来,“好的教育,就是要真正把内在美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他​​应该成为的样子。” 但如何“引出”心中的善呢? 音乐已成为学校全面美育的突破性选择。

(1) 从小播下热爱音乐的种子

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有音乐天赋,也不是所有的孩子天生就对音乐有足够的兴趣。 所谓人才,如果没有后天的训练和教育,可能会消亡和消失; 所谓的天才,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和条件,可能会在所有人面前消失。 任何爱情都需要不断浇灌,任何兴趣都需要一点一滴培养,音乐也不例外。 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聆听来接受,而聆听的能力需要从小启蒙。 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12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通过特殊训练提高音乐听力,但12岁以后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刘晓秋,《论音乐心理学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北方音乐2020年第2期》。由此可见,童年时期音乐聆听的培养非常重要,这种能力的敏感度是孩子音乐感知能力形成的前提,而音乐感知能力决定了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向往和热爱,《课程标准》之所以对1-9年级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做出具体规定,也说明音乐是一门需要从小树立、逐步培养素养的学科中国近代少儿教育的奠基人、开拓者陈和勤先生从女儿学琴的经历中总结道:“孩子要从小学开始学音乐,而且要从小学开始。 是一个想学音乐的普通孩子。 如果你在小学就学了,那你是学不好的。” (《陈鹤琴教育思想读本儿童音乐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这是基于对儿童心理逻辑和认知的理解。 对知识层次的理解是建立在对音乐专业特殊性的理解之上的。

春天的花朵

来了

斯普林菲尔德小学明白这一点。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孩子们越早接触音乐,受到优美音乐的熏陶,越容易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找到文化认同; 有了文化认同,他们就会对音乐产生兴趣,自然而然地爱上音乐。 因此,在音乐教学方面,学校除了开设完整的国家课程外,还开发了合唱、扬琴、竹笛等校本课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活动,如结成乐队、举办音乐会等,让音乐萦绕校园,萦绕在孩子身边,无处不在,潜移默化,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为学生的成长播下了音乐的种子,为他们长大成人的那一天埋下伏笔,开花结果,结出未来人生和人格的果实。 美学的基础。

(二)立足心灵,用心享受音乐之美

“美育是美育,也是情育和心灵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音乐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古老、最普遍、最具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始终以表达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目的。 《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总体目标第一个维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5点,无论是“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还是“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或“培养高尚的情操”、“弘扬集体主义精神”、“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都指向内心的丰富与美好,都是为了“树立对人的爱”。人、自然、一切美好事物”。功利只在心;从心开始建设,再回到心去完善。让音乐教育同时成为“心灵教育”,要使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内心需要相吻合,“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满足他们对艺术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满足艺术表达的欲望,培养学生‘享受感来满足他们的艺术成就感’”,让音乐教育像所有的艺术教育一样,成为“暖心、暖心的教育”,进行“美感的浸润、情感的交融、心灵的冲击” ,和激情的传递”(郭生建、邓倩,《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标准》,《课程、教材与教学法》,2019年第10期),让孩子们能够根据他们内心的需要接受它。 一首歌,理解一段音乐,在音乐中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品质,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的。

斯普林菲尔德小学以“聆听春天”为主题的新年音乐会通过生动的音乐欣赏活动向学生传达了音乐对人心的积极影响,体现了斯普林菲尔德儿童在美育背景下对音乐美的渴望。 活动中,在孩子们的亲身练习和音乐老师的专业指导下,孩子们对音乐的好奇心、表演欲望和成就感都得到了满足。 音乐会结束后,他们清晰地写下了“在这个不一样的星期五,斯普林菲尔德小学全体师生上了一堂特色音乐课,两位音乐老师教我如何用心聆听音乐”的经历。 能用“心”来听音乐,其实就是心与音乐相连,有对话,心从音符、旋律等音乐元素中接收到美妙的信息。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音乐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学校音乐教育最宝贵的成果。 音乐教育最终要以美育人,唯有心中有享受音乐之美的根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以人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美育公平

普通中小学的艺术教育是基于“人人”的基础艺术素养教育,而不是专业的艺术教育。 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开发和学习”。 早在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我国首份国家级美育文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就明确针对美育现状教育而提出要“改变艺术学习方式。技术化和功利化倾向”,因为这种倾向不仅背离了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的主要目的,而且使艺术教育成为艺术教育的垄断。少数人,只有少数有天赋的小康家庭。获得艺术教育的机会;或者成为学校课程中随时可以让位于应试课程,随时可以放弃的课程。学生的精神世界长期被忽视,学生审美素养发展不平衡。陈鹤琴先生针对早年音乐教学中技术训练过重的现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孩子们的歌声应该主要体现他们的精神面貌”。 的确,“艺术教育的功利化、技术化,严重动摇了‘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也消解了艺术教育的审美本质,让位于对艺术教育使命的功利追求。”艺术教育向技术训练的转变,是艺术教育本身的异化,是美育的根本背离。” (郭生建、邓倩,《让艺术教育回归“以美育人”的标准》,《课程、教材、教学方法》,2019年第10期)时隔5年,2020年,艺术教育办公厅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坚持面向所有人。完善面向所有人的学校美育机制,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受美育,促进全市美育全面发展。”各级学校”,以及《班级标准》中“课程性质”的概括,符合“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的定位。这意味着音乐课不仅应该是“全体学生的”学生”,又是一门“必修课”;不能为少数学生,也不能为大多数学生,而必须为全体学生;,因为这是义务教育的课程规定,关系到学生之间的差距城乡差距、学校差距、学生差距,归根结底是教育的均衡性,只有“面向所有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平衡得以全面落实。

春田小学深刻理解国家美育要求和音乐课程的本质,音乐教育始终面向大众。 一方面体现在确保国家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立足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开设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 不仅响应了国家“体育2+1”计划,也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做出了良好的贡献。 辅助工作也让学生有足够的选择余地。 孩子们可以唱歌、玩耍或欣赏。 他们可以在不离开学校的情况下学习乐器和歌唱技巧。 学校为每一位爱上音乐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形成学校特色,最终实现审美与教育的公平。

(4) 立足日常生活,让孩子的生活变得音乐化

什么是儿童生活音乐化? 一方面,正如陈鹤琴先生早年生动阐释的那样:“我们要把音乐的活力和趣味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让孩子们无论何时,都能意志统一、行动协调、精神愉快。他们在学习、玩耍或工作。表现。” 也就是说,音乐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应该渗透到孩子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看来,音乐教育离不开生活。音乐真正的价值在于节奏之美,能唤起孩子的情感。接触音乐时产生心灵共鸣;和声之美可以培养团结友爱的精神;旋律之美可以“感受永恒的团结”。

另一方面,“音乐要反映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并与他们日常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相结合。 只有这样的音乐才能源源不断,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激发孩子们亲近音乐。 音乐的“自发要求”是有生命的音乐,最终“让孩子活在音乐中”。 其实孩子的生活也离不开音乐。 从牙牙学语到成年,音乐总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在孩子们的生活中,陪伴孩子们快乐成长。

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去发现大自然中的音乐,感受天籁之音的奇妙与美妙。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条件拥有乐器,学会唱歌,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对音乐不敏感。 当条件具备,老师引导时,可能会触发这种敏感。 就像纪录片《云山上的乐师》中那些从未见过乐器和乐谱的孩子们,当他们手中拿着收音话筒,在乐手的鼓舞下,能感受到米粒和五彩缤纷的欢快歌声他们周围的音乐,伴随着高亢的民谣。 泉声、雨滴、虫鸣、花鸣,他们脸上流露出的惊喜和喜悦,足以说明他们对大自然的音乐有着自然的感悟,以及音乐的目的教育就是要挖掘和开发这种人才。

斯普林菲尔德小学的孩子们是幸运的。 他们可以在学校的教室里接受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可以像MV《我不想说再见》那样,在青山绿水间歌唱,唱响天地之间。 最难得的是,他们学校的每一天都是在音乐声中开场的。 每天清晨,正殿圣洁的白色钢琴旁,必定会有一位学子弹奏优美的乐曲,迎接学子们的到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想而知,这样的长期坚持,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样的日常影响,孩子对音乐的理解会有多深。 所谓“孩子的音乐人生”,在春田小学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启示二:从音乐开始拓展孩子的生活边界

音乐不仅是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其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本身。 通过课程标准中音乐课程价值的体现,“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进对民族文化丰富多样的理解”。世界音乐文化与理解;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与和谐社会建设”,我们不难发现,每一个价值要素的实现,不仅拓展了学生音乐素养的边界,也拓宽了学生音乐素养的更广阔边界。生活。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从小接受过良好音乐教育的人,虽然成年后没有接触过音乐,但并不否认童年打下的音乐基础对以后人生选择的重要作用;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甚至长大后,选择了理工科专业,这与音乐相去甚远。 时机成熟的时候,我还是会跨界音乐,取得巨大的成功。 因此,选择音乐作为美育的切入点,实际上是选择音乐课程的价值为原点,探索其与办学育人的广泛联系。 这种联系不仅体现在理念上,更体现在实际的教育行动和教育效果上。

(一)完善人格边界

中小学是学生价值观、思想品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国家之所以提出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也是为了通过美育塑造具有积极人格特征的新一代。 以儿童青少年积极人格评价为应用方向的积极心理学提出了完整的人格体系。 该体系以人格力量和美德为导向,列出了智、勇、仁、义、节、优六种人格。 重要美德,每一种美德一共对应了24种积极的人格品质,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判断力、好学心、洞察力对应“智慧”、勇敢对应“勇气”、坚持、诚实、热情、善良与“仁”对应的是仁、爱、社交,与“义”对应的是公平、领导、团队合作,与“节制”对应的是宽容、谦逊、谨慎、自律,与“节制”对应的是感恩、感恩、希望、幽默、信仰。 “卓越”。 这些积极的人格品质涉及儿童青少年成长的方方面面,包括自我素质、学习、交往、做人、经历、态度和发展(苗元江、朱晓红、李娟、杜霞华《积极人格-A》当代青少年人格建设的新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第12期),符合新时代美育的内涵——美育、情育、灵育、充实。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也与音乐教育的目标——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一致的。 音乐作品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具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许多经典作品还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背景。

春田小学的音乐教学和活动借鉴了多种素材。 副歌《我不想说再见》表达了感激和希望,台唱《小动物学唱歌》表达了勇气和幽默。 《我在寻找太阳》这部剧让孩子们体验到智慧、爱心、好奇心和想象力……竹笛班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明确提出“让学生在体验音乐魅力的同时边玩边学,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演奏知识的同时,发展出更多更广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塑造完美的人格,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 “ 带有春田标志的系列课程“春田课”将音乐与德育、美育与其他四育相结合。 其中,“好孩子人格养成”系列和“德育微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格。

(2) 驱动自我建设的边界

面向未来的“教育4.0时代”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学科逻辑不再是唯一主导的内容组织方式,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内容权威,甚至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也不再是只有追求学生心智成长、自我建构知识体系、以兴趣为驱动、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迎接挑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以学生为中心》教育4.0时代》《上海教育·环球教育通讯》2020年7月),体验式学习变得尤为重要。多重感官去接受和体验,他们是否愿意积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获得未来能力和合作中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音乐课程提供了这种可能性,不仅在感官上,而且从以视觉为主的一般课程扩展到以听觉为主的独特音乐课程,在表达方面,从阅读、写作到唱歌、演奏,以及在学习方法上。 在组织形式上,从个体到合作,从知识学习到实践体验,从单一学科体系到跨学科项目体系,学生通过充分体验完成深度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构建个性化的知识体系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制度。

What the music class of has to is not only the task of music, but also takes the long-term as the task of ' to adapt to the . , the 's music is often not to music, but also other ; It is not to and , but also to , , and . The " to " with for . Every child— on stage or off stage—can learn from the of , , and . Get for ", this kind of may be one-way or multi-; it may be or , but it must be re- by after . For , will their about music works, their of the works, and the from music into dance, or works. Such a will not be pre- or by , but will be by based on their own and . will pay more to and guide . But of this, this kind of will be and , and it will to about by .

(3) of rich

When it comes to , we think more about , and oral . In fact, and their , and about the world in their own ways. is by such as color, line and shape, while music is by such as , , and . The in each field have of in other , and it is of this that human have ; and have also and the ways and forms of human . Mr. Chen Heqin said: "Music can make have the to ." can their or . After music, they can also their , miss and by and . In to words, there is an to ideas, and the of this is very are 12 years old. With one more way of , have one more way to their inner , and one more to life and enjoy . " " the of music into four areas. The and third areas "" and "" to the of in a broad sense, and the of music lies in, To to enter the stage of , they must start from the first field of " and ". Learn to feel the sound, feel the sound, feel the speed of and , and so on. With this , can then learn to , , , music, and music.

For this , great to the of ' and , and with step-by-step . For , the of the choir first lets that is of , sound, , , and . and good have , , voice, and . Vowel , , full and , clear , and other . range from vocal to head , range , and from whole-tone, half-tone, chord to , and speed ... These have more to the , a solid for ' .

(4) Open the of

The basic of music in the stage that all be ,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ays to the of . to space." Not all 's can be in , and not all can their own life very early. Many may not know where their and lie until they reach . When a , it may be for , or for and , but if they can the they are good at and love with their work, then His life is happy. The of in and not only lays a multi- for the of , but also a of and , to their , have the to their , and the The of life, and then the of your life.

Music is one of many .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many in the core of this . , , , and each core of the music may be for the of . 需要。 The stage is the stage of . music has a trend in . The state of in the even puts this on , and music as one of the eight that must . There are three for the of music by the state, being able to use the body and to one's to music, being able to use the arts area to to music, and being able to use words to the about by music (Hu , 's Music The , and of Core ", " Music ", Issue 9, 2019). It can be seen that while music , they may also -based dance , -based , -based art , or in more . That's why is seen in the state as being as as seven : , math, , and , and , and , and .

in brain also helps this. Erwin Nell, a and of the Nobel Prize in or , when about with that the human brain is of of of nerve cells, each of which may to over a more. For , the and with each other. Many cells are not made until weeks or years after a is born, and some can only be when they are "" in time. Cells that are "" can with more than a cells and that the in the brain as as , and at the same time cause , , and ( Stie尔克编,张荣昌译《诺贝尔获奖者与儿童对话》,三联书店,2003.)。小学阶段的音乐教育无疑有助于帮助儿童脑细胞的联系,作为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通过美妙的音响,激发儿童多方面才能的发展,为未来人生的选择打下基础。

春田小学的音乐课后,一个孩子在给音乐老师写的小纸条上语气坚定地写道:“感谢老师让我开口唱歌,您是我最感谢的老师。我现在有了当音乐家的梦想,我有时担心唱错,不过,这个担心不能阻止我的这个梦想。”相信,在注重音乐教育的春田小学,更多孩子的人生梦想与音乐有关。

启示三:音乐教育要艺术地释放审美的力量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自身美的力量去帮助学生形成在感知、表现和理解三个方面共同建构的音乐核心素养。那么,音乐的美,力量有多大?又怎样不可思议地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乃至人生轨迹?

浙江衢州江山市一所中学的音乐老师当上了校长,在她的带领下,2020年中考,该中学在衢州全市的乡镇中学中拿了两个“第一”:平均分第一,低分率倒数第一。家长从疑惑到惊讶:学校考出了近十年的最好成绩!究其原因,的确与音乐有关:一是音乐老师的个性影响。音乐老师普遍性格外向活泼,思路灵活,语言生动幽默,在唱歌演奏的过程中更易与学生打成一片,增进友谊。二是音乐老师的专业眼光。音体美等科目的老师凭借自身学习经历和专业眼光,会敏锐地发现孩子身上文化课以外鲜为人见的天赋和闪光点,从而给孩子以信心。老师对学生天赋的理解、鼓励和尊重,让学生也更喜欢老师,从而走好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三是音乐的抚慰作用。校长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在学生面对中考内心焦虑的时候,不是逼着他们没日没夜的刷题或者用讲道理来励志,而是经常放音乐给孩子们听,用音乐缓解他们的焦虑,带给处于备考中的学生最好的心理状态。

不久前,上海嘉定年近六旬、从事音乐教育几十年的赵老师跨越山河,到海拔约4000米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支教,发现这里大多数学生是藏族,他们在歌唱、舞蹈方面与生俱来的才能因为地处偏远、没有音乐老师、从未上过音乐课而被埋没。于是,他从最基础的音乐知识教起,很快,让高原的音乐教室想起了琴声、歌声。支教结束后,他又再次回到青海,将孩子们带到上海,与上海和云南的孩子用汉语、藏语和彝族语三种不同的民族语言演唱了《我的祖国》。孩子们不仅登上了人生第一个音乐舞台,也看见了雪域之外的另一片天空。音乐的美如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如桥梁,连接了他们与外面的世界。

音乐就是这样以似乎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一个人脱胎换骨,让一个人的世界改天换地。春田小学校长初延红对美育的深刻感悟也说明了这一点:“审美能力决定生活品质,懂得审美,就会有不一样的眼界,那是文化的境界。”所以,以审美为核心要义的音乐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持续释放审美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表现在哪儿呢?或者说,音乐之美,美在何处?

(一)音乐元素的呈现之美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在了解和挚爱它的人眼里,都有独特的美。在数学大师丘成桐的心中,数学公式并不枯燥艰深,反而都很美;但它美在哪里?丘成桐认为,需“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体会到”。音乐之美也是这样,“了解”是前提。音乐世界由无数不同层面大大小小的元素构成,这些元素,多姿多彩,构成了缤纷音乐的万花筒。课标确定的课程内容框架中的第一个领域“感受和欣赏”就概括了义务教育阶段需要了解的音乐要素,包括音乐表现、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体裁与形式、音乐风格与流派等要素。对这些要素的了解,是进入音乐之门的前提,也是音乐审美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30日给中央音乐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写道:“做好美育工作,要遵循美育特点。”对于音乐教育来说,就是要遵循音乐的特点。而音乐,如丰子恺先生所说,“自己有一种语言,能告诉人们种种意味。欲习音乐,必须理解这种语言”;要想理解这种语言,进入音乐之门,必须踏上“音的历时、音的质量、音的表情”这三重阶石,才有希望。他的所谓“音的历时”即由音的长短形成的“拍子”,“音的质量”即音的高低和强弱;“音的表情”即通过高低、强弱、长短不同的音符所表达出的感情,丰子恺先生称其为“乐语”(《丰子恺音乐五讲·音乐入门》,北京日报出版社,2018.),音乐的内涵正是通过“乐语”等基本要素呈现出来。所以,欣赏音乐的美,就要从感受不同乐器、不同歌者的音色、力度、速度、节奏、旋律、和声开始,循序渐进,进一步去体会音乐的感情、结构、体裁和风格。每一种音乐要素都有其独有的美,不同要素的奇妙组合,又会诞生无数美不胜收的音乐作品。

对于小学生而言,体会这些并不容易。春田小学尽可能创造一种自然教育的场域,让音乐浸润儿童,让儿童生活在音乐中:或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比如在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时,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教会学生准确感知二分、四分、八分音符之间的时值比例,通过模唱小动物的叫声体会节奏的强弱快慢,通过接龙游戏学会识谱并演唱;或组织课外音乐社团,“春之乐扬琴团”在演奏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同时倾听不同声部的能力,“春之声合唱团”在做起声、头腔共鸣、扩展音域等发声练习的同时进行音准练习,进行听辨全音程、半音程、和弦,对比歌曲的力度和速度的练习;或进行舞台实践,每年十二月举办的“聆听春天”音乐会已经成了春田充满仪式感的音乐盛会;或通过评价推动,对孩子们的音准、节奏、情感等艺术表现、本学期发展预期、学习态度、综合素质四大方面进行检测……有了专业指导,孩子们才可能真正熟悉音乐的呈现方式,才能真正进入音乐去欣赏和体验音符、旋律、节奏、乐曲、歌曲等音乐要素共同带来的审美享受,对音乐才能不止于“喜欢”,而是让音乐成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音乐审美的路上走得更远。

(二)音乐空间的想像之美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音乐的这一特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挑战。美国音乐教育家托马斯·塔帕在他的《和教师们聊音乐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0.)中谈到音乐教师的素养时,特别总结,除了要在音乐方面有天赋,有敏锐的乐感,有轻松创作音乐的能力和对音乐较好的记忆力,还要“能用音符进行思考”。这表明,音乐用声音而非语言表达思想,有它自己的语言,也即丰子恺所说的“乐语”,而“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课标》),同样一首乐曲或歌曲,不同的人听了,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理解,这也决定了音乐有极大的想像空间。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教师不仅自己要具备用音符进行思考能力,也要教会学生根据音乐提供的情境,想像那些没有语言文字的音符里包含着怎样丰富的思想、情景、情绪,隐藏着怎样有趣和情节曲折的故事,让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得以提升。音乐教育强调体验和欣赏,但体验到了什么、是否欣赏到了音乐的美,固然与每个人的音乐基础、年龄阅历、文化修养有关,但一定与想像能力有关,而这种能力的获得,取决于童年时接受的教育。

培养想像力当然需要方法,但留给孩子自由的空间更为重要,而音乐恰好就具备这种属性。音乐固然有不确定性,但身处乐曲歌曲之中,音乐本身的元素又限定了情境——比如欢快的乐曲不可能让人想像到悲伤——反而又为想像创造了条件。音乐这种恰到好处的留白,特别适合想像力的培养。在音乐规定的情境下,孩子们可以想像星辰大海,也可以想像朝阳雨露;可以与亲人朋友相聚,也可以与猫狗鱼虫对话;可以在想象中获得平静,也可以在想象中得到安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据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调查,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为什么本来想像力起点相同的孩子,后来却差距拉大?这与我们想像力的培养缺失甚至在孩子们成长后期发展中想像力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无关系。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之所以选择了《小真的长头发》等绘本做课文,在主编、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看来,就是希望我们的孩子们不仅能认字,会阅读,也能像小真一样把自己的生活和想像世界结合起来,大胆去思考和表达。小学阶段,孩子的想像力可以飞速发展,也可以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而学校,有责任为孩子插上想像的翅膀。

在无数可以为孩子想像力创造的条件中,除了文学,音乐教育无疑也是合适的一种。《蒲公英在秋风中微笑》是春田小学合唱校本教材中的一课,作品既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又富有哲理。歌名就自带童话色彩,引人遐想。教学中,老师通过对这首结构为三部曲式的作品进行音乐元素方面的分析合唱指挥知识及中外合唱作品精选,引导孩子想像。比如引子部分,钢琴的演奏要省去主和弦三音的迂回琶音,展示出一种飘逸的形象;合唱的旋律声部是主题的提示,要用“啦”演唱,使音乐带有乐观的情绪,唱时要极轻,作为背景音响来处理;而低声部在力度上做了适当的渐强渐弱处理,产生犹如轻柔的秋风在吹的感觉。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可以想像大地上的蒲公英张开淡黄色的小伞,飘向远方,飘到田野和山坳,去安家,去播种,去创造,就像那些到艰苦的地方去开创事业的人们,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在秋风中微笑。孩子们会意识到,那些热爱生活、追求理想、不惧困苦、对未来充满信念的人多么值得尊敬,长大后也要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三)音乐表现的创造之美

在课标的要求里,“表现”是继“感受与欣赏”之后的第二个重要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重要途径”,怎样的“表现”才算符合音乐课程的要求?《课标》提出要能自信地演奏演唱,能进行综合艺术表演,具有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情感、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而表现不是模仿式的再现,不是对音乐简单机械的反应,而是主动的表演,要投入个人对音乐的体验和传达,所以,它与“创造”密不可分。“创造”是“表现”的进阶和升级,“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音乐表现中透着创造,音乐创造需要通过表现来实现。换句话说,最好的音乐表现中一定有作者和表演者创造的心血,最好的音乐创造必须通过表演者精准的呈现来完成,最终到达美的境界。无论“表现” 还是“创造”,都与音乐课程的审美和实践性质一脉相承,都与“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相互映照。

春田小学那美轮美奂的合唱《不想说再见》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二者的统一所带来的美。做到这一点并不奇怪,与学校日常严谨的教学思路有关。合唱课程有三个具体目标:一是会识谱,要求学会识简谱和五线谱,能打准节奏,唱准旋律音高及和声;二是会演唱,调动学生演唱的兴趣,教会学生在气息的支持下轻声高位演唱,强化各种母音的发声训练,达到声音上的和谐统一,能够多声部合唱;三是会表演,在理解合唱作品的基础上,既用声音传递情感,也用形体表演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

在具体目标之下,教师还会专业地从演唱的角度落实有关“表现”的训练细节,让孩子们拥有了足够用声音表现美的能力。比如,教师会通过不同的发声练习来规范学生的声音,目的是提高演唱水平和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舞台表现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老师们看来,训练是为了提高,提高是为了表现,而训练要有方法,首先就要保证学生掌握的发声方法是科学的。由于合唱的基础在于提高声部的齐唱能力,声部的基础在于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所以,他们将训练的重点放在中声区,用声上做到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强而不炸,力争体现个人和集体声音的谐调、平衡与统一;之后再加强音准、节奏的训练,扩大音域、咬字、吐字等方面的训练;抓住了重点,再分期分批地确定阶段性训练中心,每个阶段解决一两个问题,同时通过练唱中外少儿合唱歌曲,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修养。再比如,受过专业训练的老师们知道,用本嗓唱法达不到扩展音域的目的,影响演唱的表现力,孩子们学会用假声歌唱后,音域可以扩展四度左右。于是,教师针对学生假声虚浮而无穿透力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严格训练,孩子们最终掌握了真假声混合的演唱技巧。由于方法正确,有的放矢,训练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学生的表现力由量变到质变,慢慢发出和谐、优美、具有感染力的声音。

合唱《不想说再见》《库斯科邮车》《立春偶成》之所以有一种赏心悦目、打动人心的美,与经过长时间音乐熏陶的孩子们在声音、表情和动作上的功底扎实、合作默契、控制得当、恰到好处、毫不做作的表现力不无关系。他们自己美在其中,也把美传递给了更多的人,而他们自己也如台湾学者蒋勋认为的“美其实是一种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种财富,愈分享,就拥有愈多”(蒋勋《美的觉醒》)那样,收获更多。

(四)音乐文化的融通之美

音乐有着“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的特点,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不仅使聆听和演奏的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同时也以一种超越时空的灵性特质,打通内心与外界、自我与他人、相识或陌生,在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之间架起了一座看不见摸不着却听得真、感受深的音响之桥。人们可以穿过它,蓦然发现,原来不同的文化可以相融,不同的世界可以沟通,不同的时代可以跨越,不同的民族可以交流,从而找到自我去消解迷失,找到知音去摆脱孤独,找到安慰去解除痛苦,找到灵感去点亮愚钝,找到精致去对抗粗糙,迈向更广阔的世界,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就像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与钟子期,一叶扁舟之中,清风明月之下,伯牙琴声里的高山流水只有远在岸上的樵夫钟子期能听懂……

就像之前对音乐毫无感觉的作家余华,听到触动心灵的乐曲,一下子就“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总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能抵达的事物,让他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可以让他发现“音乐的历史深不可测,如同无边无际的深渊,只有去聆听,才能知道它的丰厚,才会意识到它的边界是不存在的,在那些已经家喻户晓的作者和作品的后面,存在着星空一样浩瀚的旋律和节奏,等待着我们去和它们相遇,让我们意识到在那些最响亮的名字的后面,还有一些害羞的和伤感的名字,这些名字所代表的音乐同样经久不衰(余华《文学或者音乐》,译林出版社,2017)”……

就像英国巴拉德小学引入的一项新活动“放下一切去倾听”,鼓励学生在每周一的固定时间停下手头的所有学业真正聆听一段音乐。教师将精选的音乐分享给所有学生,介绍这首曲子的起源及创作者信息,激发学生讨论,音乐类型每周不同。因为他们知道,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现代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任何居高临下的说教都不如润物无声的情绪抚慰更有力量。而音乐,首先作用于人的是情绪,“放下一切去倾听”就是将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从而达到身心健康……

在春田小学,孩子们音乐的视野不仅局限于课堂、校内,还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春之声”合唱团与德国什未林歌德青年合唱团举办交流活动,同台演出,建立互动基地,互相视听训练,面对面对比观摩,切磋指挥技巧及钢琴伴奏的配合,增进友谊,加深了不同民族在国际视阈认知下对合唱的理解与尊重。每次音乐活动之后,孩子们感受最多的是热爱、快乐、友情和爱:

“音乐使我快乐、自由,音乐是我们成长的光芒!”

“我喜欢音乐课,音乐课的气氛让我体会到了快乐”

“我很喜欢老师设计的音乐游戏,我特别开心,以后我还要上音乐课。”

“音乐老师很美,让我感受到了爱。”

“老师,我喜欢跟您还有同学们一起上音乐课。”

“我最喜欢打节奏,每当听到音乐,我的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打出节奏。”

“我特别爱音乐。现在学乐器了,会拉小提琴,会弹吉他,这些都是让我融入音乐的方法。”

“这次的音乐会之后,我知道了应该怎样欣赏音乐:一是要了解它的组成及每个乐器的特点;二是聆听,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听节奏,听旋律,听各个乐器的声音;三是欣赏指挥,指挥是乐队的灵魂,他要有把乐队、演奏者和听众统一成和谐整体的能力;最关键的一点,要了解每首曲子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者的风格。”

“用心去聆听音乐,不仅是对演奏者的尊敬,更是一种好习惯的养成。聆听音乐,可以从乐曲出发,听听它所表达的情感;也可以从旋律、从每一个音符包括演奏者的表情神态出发,去理解它的内涵。当你懂得音乐要用心去聆听,也就有了对演奏者最起码的尊重。”

…………

浸润在音乐中的春田儿童,能用表演去完成音乐,能用语言去描述音乐,能用身体和动作去回应音乐,还能用绘画和手工去表达音乐,被音乐唤醒,也被音乐滋养,多么阳光、健康、幸福!音乐萦绕在美丽的春田小学校园,正如初延红校长所期待的那样,传递着价值取向,进行着审美导引,释放着生活态度。

相信在音乐里获得的美好,会给孩子们前行的力量,如MV《不想说再见》里所唱的那样,坚定未来“我会一直走下去”的信念,珍惜春田校园的师生情谊,记住感恩,不忘善良,找到希望和动力。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