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要有耐心等待“铁树开花”

2023-06-07 10:03:02发布    浏览203次    信息编号:63762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培养基础研究人才要有耐心等待“铁树开花”

基础研究是技术创新的源泉,是技术自立自强的基础。 与应用研究不同,基础研究侧重于建立一般知识和普遍原则。 它具有灵感瞬间、方法随意、路径不确定的特点。 这决定了基础研究人才的成长有其自身的“开花期”。 爆,却更多的是“十年磨一剑”。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打造系统化、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必须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和基础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增强“守时待命”的耐心和智慧。花开”。

坚持长线投入,静待人才“开花”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 国际科技竞争呈现出向基础研究前沿转移的趋势。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 总体来看,我国基础研究经费从2012年的499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约1951亿元,占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总额的比重从4.8%提高到6.3%。 美国、法国、英国、新加坡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超过15%,日本和韩国超过10%。 结构性投资仍存在较大缺口。 建设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把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加强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长期投入, “待花开。”

针对基础研究周期长、产出不确定的特点,建议加快完善全社会稳定支撑的投入机制。 一是提高基础研究在政府财政科研经费中的比重。 2020年,广东深圳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经费,不得低于全市科技研究经费的30%发展基金”和“设立市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 以立法或规划的形式,明确财政基础研究经费的规模和比例,是建立稳定的基础研究支持投入机制的重要战略举措。 二是多渠道扩大社会基础研究投入。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是扩大基础研究经费支持的重要途径。 考虑到基础研究投入的长期性和外部性,可加大税收优惠、扶持资金等引导政策的创新力度,鼓励更多“耐心资本”进入。 三是加大长期持续性基础研究项目立项力度。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是美国联邦政府投资进行基础研究的重要机构。 早在2014年,就探索建立代号R35的资助机制,资助周期最长可达8年。 康奈尔大学的蛋白质折叠研究项目甚至获得了NIH长达52年的持续资助。

聚焦“科学育苗”推进协同育人

“科学育种”是提高基础研究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的重要切入点。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学生成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深入实施,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基础学科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与国家战略需求缺乏对接,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滞后。 树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思路,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群众。生命与健康,准确研判学科发展新动向,加快基础学科和专业建设。 调整优化,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前行”。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大型科学装置是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大花园”。 可将高水平基础研究基地建设与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创建相结合,促进高校发展,科研建设常态化的校际“联系人、育人”机制学校。 近年来,部分高校相继开展中学生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培养工程。 例如,北京大学开设了“数学英才班”和“物理英才培养计划”,每年面向国内外招收在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特长的中学生; 中学生发现和培养未来的物理大师。 对入选这些项目的中学生,要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给予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做到精准“施肥”,而不是“推苗助长”。

根据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的不同阶段,研究“分段式”政策支持体系,对“新生代”、“中生代”和领军人才给予差异化支持。 对“新一代”基础研究人才,更加注重科研项目支持和人才培养支持,为他们申报重大科研项目、从事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工作提供更多机会和更好条件; 加强对创新的鼓励和对失败的宽容创新容错机制,鼓励新一代基础研究人才大胆探索、挑战未知。 对于“中生代”基础研究人才,更加注重支持建立跨学科、综合性交叉学科的科研团队,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的人才跨越; 加大科技奖励奖励力度,增强“中生代”基础研究人才的科研荣誉感。 对基础研究领军人才,要更加注重支持他们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化基础研究国际合作。 针对基础研究人才的性质差异,探索“一揽子”政策供给机制,让不同人才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最“解渴”的政策组合。

及时“修剪花枝”减少“过审”

花枝不修剪会斜出,但如果修剪过于频繁,会消耗植株中的养分,适得其反。 基础研究往往是一个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基础研究者应该留出一段时间的“休眠期”和一定程度的“试错空间”,减少不必要的“剪枝”。 在实践中,“过评”已成为困扰基础研究人才的重要问题,可从项目评估和人才评估两个方面解决,完善基础研究人才差异化评价和长效支持机制,与以稳定支持和低频评估为基础。 基础研究人才营造有利于潜心研究的科研生态。

在基础研究项目考核方面,建议加强“里程碑”关键节点管理,减少过程检查频次。 基础研究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积累和反复验证的过程,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例如,如果对基础研究项目采用“剪刀剪到底”的方式进行周期性评估,不仅会占用项目团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可能错失潜在的创新点作为“副手”。 上海交通大学贾金峰、郑昊团队从2009年组建团队到科研成果“实验证实超导‘分段费米面’”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历时十余年2022年,其中仅用了两年时间,实验仪器就达到了最佳观测效果。 对于此类探索性强、研发风险高的前沿领域科研项目,宜建立尽职调查豁免机制。

在基础研究人才评价方面,“结果导向”与“定量导向”评价模式的不相容性越来越大。 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分层分类完善人才评价长效机制。 一是要尊重基础研究人才输出规律。 建议完善以创新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单纯强调作者单位排名、成果作者排名、成果转化数量和金额。 二是尊重基础研究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设定人才评价周期,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扩大就业评价和长期评价范围,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发展。 -长期积累。 对于一些特殊的人才,一定要耐心等待“铁树开花”的评价。

同城信息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