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50所高校硬科技独角兽孵化力最强!清华夺冠,职校也来同台竞技?
2025-07-05 22:01:34发布 浏览6次 信息编号:212159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这50所高校硬科技独角兽孵化力最强!清华夺冠,职校也来同台竞技?
初创企业若要成长为价值高达十亿美元的独角兽,必须历经重重困难。据相关数据显示,硅谷的天使投资人群体中,仅有2.5%的初创公司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进一步地,IT桔子的一项统计指出,国内企业从跻身独角兽榜单到成功上市,平均耗时约766天,几乎相当于两年时间。然而,还有不少独角兽在冲击上市的过程中不幸陨落。
初创企业成长过程中,创始人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探讨我国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其背后的创始人,他们又分别出自哪些知名学府呢?
新财富对中国近150家在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技术、商业航天、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硬科技领域的杰出初创企业进行了全面梳理,依据这些企业最新一轮融资后的估值为主要参考,并结合胡润独角兽榜单、公开报道、上市类股东公告中披露的投资信息以及同行业可比上市公司的估值等因素,最终挑选出了约110家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同时,对这110家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求学经历进行了详尽分析,并依据创始人所属高校背景以及所创立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进行了对比,编制出了硬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排名前50的高校名单(见表1)。
整体看,不同高校孵化硬科技独角兽的能力分层明显。
清华、上交、浙大三校均位居前列,分别孵化了21位、13位、8位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创始人。这些高校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或许是因为它们拥有深厚的科研实力、便于产业化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的产业链与资本圈校友资源,以及地区产业优势的协同效应等因素。
总体来看,理工科院校在硬科技领域的培育实力显著高于同等级别的综合类大学,这种优势与人们的普遍认知相吻合,呈现出一种“大概率”的倾向。但商业世界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不确定性,以及那些形态各异的成功故事。即便是在Top50的高校行列中,也涌现出了诸如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这些学校在理工科方面并非特别突出。这表明,即便是在财经、贸易、语言等领域拥有背景的创业者,亦能在硬科技领域开拓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这也反映出创业的又一动力在于彰显“人定胜天”的信念。
01
国内硬科技孵化力最强梯队
清华大学:硬科技独角兽总估值高达4007亿元
清华大学再度取得了骄人成绩。该校校友创办的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已增至21家,整体估值高达4007亿元,这一数字超越了位居第二的香港科技大学,其估值仅为1673亿元。无论是在企业数量还是总估值方面,清华大学都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详见表2)。
清华大学之所以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键在于该校在人工智能和半导体两大前沿领域培育出了17家独角兽企业,而这与该校校友之间紧密的团结与合作密切相关。
得益于早期设立微电子专业等历史积累,“清华芯片圈”早已享有盛誉。据新财富统计,清华大学校友创办了27家芯片领域的上市公司和独角兽企业,总市值超过6000亿元,承担了国内半导体产业半壁江山的重要角色。当前,国内DRAM领域的领军企业睿力集成(长鑫存储的母公司)的CEO朱一明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清华大学在自动驾驶领域拥有众多人才及企业资源,至今已培育出包括小马智行、元戎启行、蘑菇车联以及智行者科技在内的五家独角兽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小马智行的估值已高达570亿元,位居国内自动驾驶行业首位。
清华大学毕业生在人工智能领域,特别是在自动驾驶和机器视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这一优势与该校姚班的教育特色密切相关。旷视科技的核心成员印奇、唐文斌、杨沐,以及小马智行的创始人楼天城,均出身于姚班。
姚期智院士于2005年创立了姚班,该班致力于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高级人才的培育。自那时起,姚班经历了多次的升级与改进。2019年,姚班增设了人工智能方向,命名为智班;2021年,又新增了量子信息方向,命名为量信班。到了2022年8月,姚班、智班和量信班合并,统一更名为姚班,即计算机科学实验班。
新能源领域的领军企业中,清华大学孕育了光伏组件生产企业阿特斯光电,该企业现已成为全球出货量第五的巨头。阿特斯的创始人瞿晓铧,在1986年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加拿大继续深造,并于1995年从多伦多大学获得半导体材料科学博士学位,随后在2001年选择回国投身创业。2006年,这家在加拿大注册成立的阿特斯太阳能公司(股票代码:CSIQ.NSDQ)成功登陆美国股市,目前其市值已达到20亿美元。
2021年6月28日,阿特斯太阳能旗下内地子公司之一,专注于组件业务的阿特斯科创板IPO申请获得受理。紧接着,在同年的12月13日,该公司的IPO顺利通过了首轮审核。然而,截至目前,其IPO进程已经暂停。
清华大学不仅坐拥全国顶尖的本科人才,其声誉还吸引了众多企业家前来深造,从而为其汇聚了更多的人脉资源,马太效应尤为明显。以蓝箭航天创始人张昌武为例,他取得了清华大学的MBA学位,而蓝箭航天是我国最早的商业航天企业之一,当前市值已高达100亿元。再看特来电创始人于德翔,他本科就读于三峡大学,硕士学业完成于华北电力大学,之后又选择了清华大学EMBA项目继续深造。
上海交通大学强势崛起,综合实力强劲
目前观察,在人工智能以及半导体这两个领域,上海交通大学是唯一一所具备与清华大学一较高下实力的大学。
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学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位列我国近代史上最早成立的高等学府之列。沪校,即现今的西安交通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所使用的教学资料均为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正版教材,其办学理念旨在打造“东方的MIT”。此外,交通大学还与唐校(今西南交通大学)、京校(今北京交通大学)以及新竹交通大学并称为“中国交大五校”。
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北京交通大学均成功跻身Top50榜单,然而,位于高校、产业、市场和金融紧密融合的上海,上海交大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无疑是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优选。该校的众多校友成功创办了13家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总估值高达1335.5亿元。这些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AI和半导体这两个热门领域,尤其是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就占了8家(详见表3)。
实际上,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清华大学的姚班实力显著,而上海交通大学的ACM班同样不容忽视。
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俞勇教授创立了ACM班,班级名称来源于美国计算机学会,该学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计算机组织之一,并且负责设立与颁发图灵奖。在ACM班成立后的十年间,学生们已经荣获了全球ACM大赛的“三冠王”称号。
戴文渊是第四范式创始人,他曾是ACM班2002级的一员。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作为我国早期AI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尽管享有“三大银行集体投资”和“决策类AI第一股”的荣耀,却始终未能摆脱亏损的困境,在资本市场上显得举步维艰。到了2022年10月,第四范式已经第三次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但至今尚未实现上市。
何弢与廖文龙,酷哇机器人的创始人,系出同门,何弢在本科阶段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专业,并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完成了硕博连读,成为自动驾驶领域内知名的算法专家;而CTO廖文龙则是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的硕士毕业生,专注于移动机器人的定位与导航算法研究。
清华大学校友群体在硬科技独角兽的培育过程中展现了强大的集聚、示范和引领效应,与此同时,上海交通大学也在努力打通产学研的各个环节。目前,上海交大已经推出了“天工计划”(即科学家创业项目),以及“上海交大C计划”:该计划旨在将科研成果、创业人才与资本进行有效对接,以高校母基金作为连接纽带,携手投资机构和企业共同推动学校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进程。未来,人们有望在独角兽名单中看到上海交大更为出色的成绩。
创业基因最强的浙江大学,硬科技时代依然活跃
浙江大学被誉为“中国创业率最高的大学”。
杭州,地处江浙两地富庶之地,浙江大学深受当地民营经济兴盛之益,并在潜移默化中孕育了根深蒂固的创业精神。进入双创时代,浙江涌现出声名显赫的“浙江新四军”,包括“浙大系”、“浙商系”、“阿里系”以及“海归系”。在这其中,“浙大系”因倡导“创新驱动型创业”而广为人知。
浙江大学设立了针对优秀本科生的“特别培养”与“精英培养”项目,其中,以浙江大学已故校长竺可桢命名的竺可桢学院(简称竺院)堪称典范。该学院成立于2000年5月,以竺可桢校长之名义命名,其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竺院设有工科试验班,即竺可桢学院交叉创新平台;同时还有混合班、人文社科实验班、求是科学班,这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项目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医学试验班,即巴德年医学班,其学制为8年;此外,还有神农班。拼多多创始人黄峥曾就读于浙大(工科)混合班,并在1998级毕业。
在创业领域观察,“浙大系”的显著特征是其电商和互联网金融的深厚基因。进入硬科技时代,新一代“浙大系”的创业版图不仅涵盖了人工智能和半导体,还在数字经济领域(如大数据云服务、跨境电商支付)展现出卓越实力,培育出了盘石股份、城云科技、连连数字三家数字经济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见表4)。
连连数字,作为一家跨境电商支付平台,其市值已高达160亿元人民币。该平台的创始人章征宇,于1984年考入浙江大学,专攻计算机软件。随后,他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深造,获得公共政策及管理学硕士学位。2009年,章征宇创立了连连数字。在微信和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巨头主导的激烈市场竞争中,连连数字成功开辟了跨境支付的新领域。目前,在跨境支付To B领域,连连数科已稳居行业领先地位。
树兰医疗,这家健康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背景颇为显赫。它于2013年由郑树森和李兰娟两位院士夫妇共同创立。郑树森在肝胆外科、肝移植领域享有盛誉,而李兰娟则是传染病学科的权威。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不仅都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担任浙江大学医学部的教授职务。如今,他们均已步入近70岁的高龄。郑杰,树兰医疗的董事长同时也是总经理,他是郑树森和李兰娟的儿子,他本人是浙江大学混合班1994级的学生,整个家庭与浙江大学都有着深厚的渊源。此外,树兰医疗还与浙江大学携手共建了树兰(杭州)医院,也称为浙江大学国际医院。
树兰医疗的估值已高达80亿元,位居浙江省民营医院之首。在2020年6月,它完成了最后一轮的战略融资。紧接着,2021年4月,树兰医疗计划在A股市场进行首次公开募股,而中金公司则被选为它的辅导机构。
02
硬科技时代,理工科类大学独角兽孵化能力压倒综合性大学
尽管北京大学常年与清华大学在众多排行榜上齐名,然而在本轮较量中,北大稍显不足,未能与清华持平。
北京大学众多校友共同创办了五家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这些企业的整体估值高达581亿元,位列全国第八。观察他们的创业方向,可以发现北大校友的兴趣广泛,涵盖了人工智能、半导体、生物科技以及商业航天等多个不同领域。此外,他们的创业地点遍布全国各地,呈现出一种分散的态势,并未形成明显的地域集聚效应。与清华大学在芯片和自动驾驶领域明显倾向于团队合作的创业模式不同,北大的独角兽企业呈现出较为分散的状态,更体现出独立作战的特点,并未形成统一的整体(见表5)。
在北大独角兽企业中,明略科技凭借其AI算法技术,估值位居首位。该公司的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冯是聪,以及董事长吴明辉,均毕业于北京大学。冯是聪主修计算机专业,而吴明辉则专攻数学。至于明略科技,其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0年12月,完成了E+轮融资。参与投资的知名机构有腾讯、中信证券等。截至目前,明略科技的估值已达到200亿元,且其累计公开融资额已超过37亿元。
2015年10月,王俊离开了华大基因的总裁职位,随后在深圳创立了碳云智能,该企业专注于“生物科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1999年,他从北大生物系毕业后,加入了汪建创立的华大集团,成为了该集团最年轻的资深成员。在他任职期间,他成功领导了对美国测序仪公司CG的收购,并且主导了华大科技与华大医学的融资以及重组工作。
杨威,快仓智能的创始人,拥有北京大学计算机系软件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机器学习、多主体系统的协调与控制领域。自2014年起,杨威投身于物流机器人领域,创立了快仓智能。如今,快仓智能的估值已高达67亿元人民币。
总体来看,由北大校友创办的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仅为清华的五分之一。实际上,在这份名单中,纯粹的理工科院校几乎全面超越了同地区、地位相近的综合性大学。不仅清华超越了北大,上海交大也胜过了复旦,而且华中科技大学击败了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则战胜了中山大学(未进入榜单)。唯一成功保住自身排名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是浙江大学。而浙大在硬科技时代依然脱颖而出,离不开区位因素。
03
区位:哪些城市能留下自己的
高校创业人才?
在综合性高校与理工科高校的竞争中,差异可从学科背景的角度进行阐述。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差异则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硬科技独角兽形成的深层原因。我们通过量化指标来评估这一现象,具体来说,就是统计高校独角兽中,有多少家企业的总部设在该高校所在的城市,并将这一比例称为该城市的独角兽保留率。这一比例反映了城市对本地高校人才的吸引力程度。
在所考察的10所高校及其所在城市中,杭州的浙江大学保持了最高的独角兽总部保留率,达到了63%,这一比例超过了位于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学(58%)和北京的清华大学(42%)。除了杭州,还有一座二线城市,即合肥,它凭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力量,成功保留下本地高校的独角兽企业。在这5家由中科大校友创立的独角兽企业中,有2家将总部设在合肥,这一保留比例高达40%。然而,哈尔滨、武汉和西安这三座二线城市虽然高校资源丰富,却未能吸引到高校独角兽企业的落户,结果可谓全军覆没(见表6)。
产业生态、政策导向、资金注入三者相互关联,成为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关键要素。以上海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例,涌现出众多创业企业,诸如拥有上海交大背景的芯片领域独角兽企业芯启源、兆芯集成、黑芝麻智能、瀚博半导体等均选择留在上海,这自然顺理成章。同样,杭州电商产业基础雄厚,依托浙江大学背景的电商支付、大数据领域独角兽企业也纷纷在杭州落地,这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合肥与中科大的相互促进,或许能为其他拥有丰富教育资源且位于二线城市的地区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合肥与中科大的双赢
1958年,北京诞生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由中国科学院创立的新型学府,致力于培育尖端科技领域的新兴、边缘和交叉学科人才。1969年的“京校外迁”举措,极大地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使得众多省份和城市从中受益匪浅。其中,1970年,合肥有幸成为中科大的新家,迎来了这一历史性的落户。
合肥对于由中科大校友创办的独角兽企业的留存率已达到40%,这一成绩的取得,与合肥市政府的决策能力以及产业落地的高效性密切相关。
合肥市政府巧妙运用资本力量促进产业升级,2008年斥巨资参与京东方增资扩股,现该市电子信息产业年产值已超2000亿元;随后促成合肥长鑫项目成功落户,充分展现政府引导型私募股权投资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在资金、人才、技术三大领域取得突破,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全面布局;在收购蔚来(NIO.NYSE)的过程中,合肥市政府还促使蔚来中国总部迁至合肥,此举直接推动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协同发展。经过三大经典项目的实施,合肥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政府引导产业投资的新路径,并成功构筑了“芯片、显示屏、汽车、家电”的产业布局,这一模式亦被誉为“合肥模式”。
合肥在量子领域的领先地位,得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科优势。对于中科大而言,量子科技的重要性相当于自动驾驶在清华大学中的地位,成为其显著标志。量子科技被视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基础技术,同时也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仅成功孕育了国盾量子这一纯正的“量子概念第一股”,而且在其校友创办的5家独角兽企业中,有4家属于量子领域,其中两家分别在上海和合肥落地(见表7)。
国科量子和图灵量子均设在上海。该企业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创立;中国科学院持有29.07%的股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持有14.54%的股份,安徽省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持有4.72%的股份,而潘建伟院士持有4.36%的股份。
图灵量子公司由金贤敏一手创办。2002年,金贤敏踏入中科大校园,专注于原子分子领域的学习。随后,他的兴趣转向了量子科学,并拜在潘建伟教授门下。2010年,他远赴牛津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自2013年起,金贤敏着手在上海交通大学创建光子集成与量子信息实验室,并投身于光子芯片、量子存储以及量子信息等领域的深入研究。2021年2月,金贤敏创立了图灵量子公司,该公司专注于光量子芯片和光量子计算技术的研发。
本源量子与国仪量子的总部均设于合肥。自2017年成立以来,本源量子便率先投身于量子计算领域,目前其市值已高达67亿元人民币。根据2022年发布的全球量子计算技术发明专利排行榜,本源量子共拥有234项量子计算相关发明专利,以及133项发明专利被引用,两项数据均位居国内首位,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排名前十。
2016年成立的国仪量子,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的前身是由杜江峰院士在2000年创立的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公司以量子精密测量作为其核心技术,向企业、政府以及研究机构提供了一系列核心关键器件,这些器件以增强型量子传感器为代表作,同时还包括用于分析测试的科学仪器装备和核心技术解决方案。目前,国仪量子估值已高达70亿元。
当前,量子技术尚在起步阶段,其产业化进程尚在初期,商业化的实施周期相对较长。在量子技术领域,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和市值均显著低于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以中科大的第五家独角兽企业芯旺微为例,该公司专注于车用芯片的研发,其估值已高达100亿元人民币。芯旺微的创始人丁晓兵先生拥有中科大通信与电子专业的硕士学位。
武汉虽然位于中部地区,但相较于其他城市,对大学生创业的吸引力显得不足。在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的4家独角兽企业中,有3家选择在珠三角地区扎根,另外1家则落户在长三角地区,而武汉本土却未能吸引到任何一家。从这一现象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珠三角在机器人产业方面的优势,它自然而然地吸引了华科大的校友们南下创业。在这所学校中,有3家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其中2家就设立在深莞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来自芯动科技的敖海以及擎朗智能的李通,他们均曾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详见表8)。
广州汽车产业与华南理工协同
华南理工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四大工学院”中的成员之一。
华南理工大学是我国率先设立汽车专业的学府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便开启了汽车专业的教育,并在80年代成功推出了自编的教材《电动汽车学》,为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研发、生产及推广生态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迅猛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华南理工大学培养了大量杰出企业家,被誉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摇篮: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小鹏汽车(09868.HK)董事长何小鹏、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开沃汽车董事长黄宏生、璞泰来董事长梁丰、大洋电机董事长鲁楚平、巨湾技研董事长黄向东、富晟汽车总经理刘蕴博、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这些行业领军人物均为华南理工校友。
华南理工大学培育出的两家独角兽企业分别是威马汽车和小鹏汇天。在这两家企业中,小鹏汇天是由小鹏公司投资创立的,专注于低空飞行器的研发。2021年10月,小鹏汇天推出了第六代飞行汽车的概念设计,并宣布计划在2024年实现该车型的量产。截至目前,小鹏汇天的估值已高达100亿元,而小鹏汽车的市场价值更是接近500亿元。
威马汽车的估值已达到40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的创始人沈晖拥有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学士学位,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结构工程硕士学位;他曾在沃尔沃轿车董事会担任董事,并在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担任副总裁;2015年年底,沈晖创立了威马汽车。
广州日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2022年的前六个月,我国汽车的总产量达到了1211.7万辆,而广州的汽车产量则为151.1万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了11.6万辆,这一数字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23.9%。换句话说,在中国生产的几乎每8辆汽车中,就有一辆是在广州制造的。
广州的汽车制造产业已连续三年稳居全国领先地位,同时汇聚了广汽埃安、小鹏汽车等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不仅如此,在自动驾驶技术方面,广州更是制定了全国一线城市中最激进的策略,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一万亿元的产值。目前,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这两家自动驾驶领域的领军企业,其总部均设立在广州。
中南大学在锂电池领域同样培养出了众多杰出校友,正如新能源汽车行业所见证的那样。比如,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他在1987年从中南矿冶学院(现更名为中南大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随后便前往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学位。容百科技的创始人白厚善、科力远董事长钟发平、鹏辉能源的创始人夏信德、格林美的创始人许开华,他们均出自中南大学。夏信德与王传福同专业学习,且许开华曾担任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授。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唯有科力远的总部设在湖南,而其余企业的总部则位于广深地区。
中南大学之所以地位突出,关键在于王传福所创立的比亚迪半导体公司。这家公司曾被誉为“车芯龙头股”,市值一度高达200亿元。然而,在2022年11月,比亚迪半导体宣布为了抓住晶圆大规模增产的机遇,决定暂停IPO计划。
港校创业者偏爱落地深圳、东莞
在深圳这座一线城市中,它是唯一一座没有高校跻身于本次Top50榜单的城市;然而,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城市,深圳对初创企业的吸引力尤为显著。
香港高校的创始人,特别是那些拥有香港高校背景的人,特别倾向于在深圳和东莞等地开展创业活动(见表9)。在这些创始人中,香港科技大学校友所创立的硬科技独角兽企业的总估值在所有港校中位居首位,在全国范围内也高居第二,这主要得益于他们成功孵化出了估值高达2000亿元的无人机独角兽企业——大疆创新。
大疆创新的汪韬与李群自动化的创始人石金博,他们有着共同的师承——都是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教授李泽湘的门生。致力于成为世界级轻量机器人领域领军企业的李群自动化,其总部位于东莞松山湖,并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石金博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继续深造,攻读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紧接着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致力于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博士研究;2011年,他创立了李群自动化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机器视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思谋科技的两位创始人,他们的教育背景都相当多元。其中一位创始人贾佳亚,他在2000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复旦大学本科毕业,随后在2004年于香港科技大学取得了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之后,他赴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在2015年成功晋升为教授。沈小勇作为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其学术背景十分深厚,本科和硕士均就读于我国著名的浙江大学,而博士学位则是在香港中文大学取得的;此外,他在职业生涯中,曾先后在华为、微软、谷歌、腾讯优图实验室等知名企业及研究机构担任过职务。
商业航天:哈尔滨工业大学对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被誉为中国顶尖的工科院校之一,享有“小清华”的美誉。作为“国防七子”成员之一(原隶属于国防科工委,现归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该校在重工业领域(包括航海、核能、航天、航空、兵器等)的专业实力尤为突出。
在本次高校独角兽孵化能力排行榜上,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综合排名(位居第13位)超过了中科大(排名第15位)以及华南理工大学(排名第18位),这一优势主要得益于其紧跟商业航天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低轨卫星竞赛的兴起,我国在卫星与火箭领域涌现出众多独角兽企业。在哈工大背景的3家独角兽企业中,有2家属于商业航天领域。银河航天在卫星通信领域堪称一匹黑马,其估值已高达110亿元人民币;而时空道宇则在卫星制造领域独占鳌头,估值亦达100亿元人民币(见表10)。
尽管哈工大校友的创业地点多集中在诸如北京、上海以及东莞等城市,而非母校哈尔滨,这一现象亦反映出创业氛围、融资渠道以及产业环境在硬科技独角兽的培育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中,专注于遥感卫星业务的长光卫星公司,其估值高达70亿元,总部设于长春。该公司之所以选址于此,主要得益于其技术根基深厚,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值得一提的是,长光卫星的创始人宣明先生,正是该研究所的所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国防七子”成员之一,成立于1952年,是由清华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西北工学院(现西北工业大学)、厦门大学、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西南工业专科学校(现重庆建筑大学)、四川大学以及云南大学等八所高校的航空相关院系共同组建而成。
在商业航天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卫星技术方面表现突出,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专注于火箭技术。其中,由北航校友创办的5家独角兽企业中,星际荣耀、星河动力和零壹空间三家均专注于火箭领域(详见表11)。在这些企业中,估值最高的星际荣耀在2019年7月成功发射了双曲线一号火箭的第一枚,标志着我国民营航天业首次实现了火箭成功进入轨道。
观察可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境内已成功引入两家独角兽企业,这一现象与哈尔滨市未能挽留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独角兽企业形成了显著的对照。
04
非理工名校学子如何突围创业难:随风口起舞
值得注意的是,在硬科技独角兽孵化能力排名前50的高校中,不仅有上海理工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大学等综合性院校,还涵盖了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以文科为主的高校,甚至还包括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以语言教育为特色的院校。
显而易见,即便在高科技盛行的时代,理工科院校的背景并非创业成功的唯一途径;那些来自普通高校、文科或语言类院校的创始人,能够成功突破重围,关键在于他们把握住市场机遇的能力。
传统车企切入新能源及半导体行业,企业家认知迭代成关键
吉利汽车的创始人李书福与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早已声名鹊起,然而他们并未固步自封,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分别培育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以及半导体行业的独角兽企业。即便在毕业数十年之后,他们依然能够为各自的母校带来独角兽企业的估值,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思维认知的持续创新所带来的丰厚回报。
2021年3月,吉利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携手投入20亿元资金,共同创立了极氪品牌,旨在进一步巩固和拓展吉利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市场地位。
2022年11月17日,极氪公司为Waymo(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企业)量身定制的车辆在美国洛杉矶隆重登场,同时宣布该车型将于2024年实现量产。至此,极氪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已成功与谷歌、英伟达以及另外三家美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极氪,这家成立仅一年的企业,正与美国科技巨头合作,并将产品推向美国市场,如今正积极筹备首次公开募股。2022年10月31日,吉利汽车发布官方公告,宣布计划将极氪分拆出来,使其独立上市。一旦这一目标得以实现,吉利集团将拥有五个上市公司。
李书福,吉利汽车的创始人,其本科学习于哈尔滨理工大学,专攻管理工程;而其硕士学位则是在燕山大学取得的,专业为机械工程。如今,他所创立的极氪汽车估值已突破600亿元大关,凭借个人努力,成功将哈尔滨理工大学和燕山大学推升至本次高校排名的第六位。
蜂巢能源的杨红新与同极氪汽车的做法相似,他选择深耕于长城汽车,伴随企业战略的调整,成功实现了从传统汽车领域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变。
杨红新于2003年毕业于河北大学,随后加入保定长城汽车研究院,历经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动力电池事业部总经理等职位,最终被魏建军选中,担任蜂巢能源总裁一职,成为了一名由公司内部精心培养的管理人才。截至目前,蜂巢能源的市值已高达460亿元。
“创二代”发挥家校双重优势
“创一代”紧随市场动态,敏锐捕捉市场机遇,积极开拓新的发展路径,“创二代”则凭借敏锐的直觉和开阔的视野,精准锁定市场风口。
远景能源,一家专注于智能风电技术的公司,其市值已突破670亿元。该公司创始人张雷,1976年出生,本科在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专业毕业,随后前往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深造。
张士泉,江阴地区颇具声望的企业家,他的儿子张雷学成归国,毅然决然地自立门户,创建了远景集团。如今,该集团在智能风电、动力电池、智能物联网等多个领域积极拓展,已然崭露头角,成为新能源领域的璀璨明星,独树一帜。
另一个“创二代”则是集创北方创始人张晋芳。
张晋芳于1985年出生,成功获得北京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的博士学位。2008年,当时年仅23岁的他,便创立了集创有限(即集创北方的前身)。他之所以能够如此自信地迈出这一步,部分原因或许在于他的父亲张来拴,当时担任山西教场坪能源集团的董事长。
集创北方,一家专注于显示芯片设计的公司,于2021年12月成功完成了高达65亿元的E轮融资,融资完成后,公司的估值已经突破300亿元大关。到了2022年6月30日,该公司向科创板提交了IPO上市申请,并计划通过此次上市募集资金60亿元,但截至目前,该申请尚未获得批准。张晋芳个人直接持有集创北方17.79%的股份,同时她还合计控制着公司28.9%的股份。
看来,高等学府的教育与家庭环境的滋养,或许能够对创二代的崛起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经管专业创始人同台竞技
在风口浪尖,众多拥有文科和商科背景的创业者争相涉足新能源、人工智能、半导体等前沿领域,他们与科研人员、理工科高校的教授以及学霸们并肩作战,共同在这股时代洪流中起伏波动(详见表12)。
威马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财务官杜立刚,以及奕斯伟的创始人王东升,均拥有会计学的学术背景。此类创始人通常在公司的投融资、财务管理以及内部控制等运营管理方面表现出较高的专长。
杜立刚于1993年从扬州大学毕业,2001年又在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取得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后在2006年,他获得了美国雷鸟国际管理学院的EMBA学位。完成学业后,他曾在西门子和葛兰素威康担任财务职位。自2010年起,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在这期间,他在财务管理、成本管控、计划分析、内部监督、ERP系统的部署与运营管理等多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王东升,一位同样拥有财务背景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京东方的创始人。1978年,他在杭州电子工学院(现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2781班接受教育。到了1981年,24岁的王东升踏入了北京电子管厂的大门。在这之后的11年里,他先后担任了该厂财务处的科长、处长、总会计师以及厂长的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电子管厂正是京东方的前身。京东方在连续多年亏损的情况下仍能坚持,最终完成逆转,这其中王东升四处奔波,争取各地政府和资本界的资金与政策支持,其作用至关重要。2019年6月,王东升辞去京东方董事长职务,转而加入奕斯伟,担任董事长一职,在毕业后40年的时间里,他为自己的母校贡献了一家市值达百亿的芯片独角兽企业。
上海财经大学也贡献了两个独角兽,分别是中欣晶圆和爱驰汽车。
中欣晶圆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具备12英寸半导体硅片生产能力的公司之一,现正积极争取登陆科创板。公司创始人贺贤汉,于1986年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随后在1991年和1993年,他分别获得了日本早稻田大学和日本大学的双硕士学位。之后,贺贤汉加入日本磁性技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日本磁性”)的中国子公司,并逐步成为该公司的核心领导人物。
2017年,日本磁性及其下属公司共同投资创立了中欣晶圆。为了实现A股首次公开募股,2020年11月,日本磁性以19.71亿元的价格将中欣晶圆的60%股份出售。尽管目前日本磁性依然保持着控股股东的地位,但其持股比例已降至28.11%。中欣晶圆之外,贺贤汉还身兼富乐德董事长一职,而富乐德作为一家广泛服务于半导体设备清洗领域的公司,亦曾尝试在科创板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谷峰,爱驰汽车的联合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上海财经大学的校友,并且曾经担任上汽集团的财务总监。自2017年起,他以联合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的双重身份加盟爱驰汽车,但截至目前,他已经不再担任高管职务。
顺应时代,抓住风口,白手起家
航顺芯片的创始人刘吉平与先导薄膜的创始人朱世同均拥有语言类院校的教育背景,他们分别从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和广州外国语学院(现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毕业。这样的专业基础,为两人观察国内外产业发展的差异以及发现创业契机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朱世会,生于1967年,毕业后投身于稀散金属领域,从一名普通的业务员岗位起步。在此过程中,他注意到,欧美、日本、韩国等国的众多大型企业,往往在中国以较低的价格购入原材料,经过加工后再以较高的价格出售,其背后的原因在于这些企业掌握了高纯度稀散金属及其化合物提纯和生产的核心技术。
1995年,朱世会创立了先导集团,该集团开始涉足稀散金属材料科技领域。到了2017年,先导集团旗下的先导薄膜公司,在合肥市的热情邀请下,将总部迁移至合肥。随后,该公司向京东方、晶合集成等企业供应材料,成功填补了合肥市在显示产业链上游关键材料ITO靶材方面的空白。
目前,先导薄膜是唯一一家涉足磁存储靶材领域的国内企业,同时也是国内首个提供G4.5代高迁移率氧化物靶材的企业,以及首个成功生产适用于高世代液晶显示面板的ITO靶材的企业。此外,其ITO靶材的出货量已经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刘吉平,航顺芯片的创始人,在2001年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毕业后,孤身一人来到了上海。他在一家台资的芯片公司“合泰”开始了8位MCU芯片的销售工作。这款芯片主要用于玩具、电表等日常消费品,当时国内尚无任何企业能够自主研制,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程度极高。
2005年,刘吉平在上海创立了上海航顺微电子有限公司,并担任了合泰的代理商。到了2008年,他组建了研发团队,从最基础的电源和存储芯片入手。为了扩大销量,刘吉平将市场目光投向了深圳华强北,这一决策为他赢得了第一笔财富。
2013年,刘吉平在深圳创办了航顺芯片公司,专注于研发MCU等高端芯片。彼时,国内MCU厂商在千亿级的市场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不足1%。为了筹集航顺芯片的研发启动资金,刘吉平毅然决然地卖掉了上海的2套房产,还将深圳的住宅及华强北的一层办公楼进行了抵押,此外还借了银行贷款,这才确保了研发资金的充足。2017年6月,航顺芯片正式发布了其MCU产品线,紧接着,32位MCU、SOC以及CPU等系列产品的试产均告捷。截至目前,该公司的市值已攀升至100亿元人民币。
05
创立独角兽的高校校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