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是怎么回事?马拉松跑者需重点注意这些
2025-07-08 18:01:28发布 浏览8次 信息编号:212227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运动性猝死是怎么回事?马拉松跑者需重点注意这些
马拉松运动迅猛发展,现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种风尚,单个人的参与往往能激发周围人的热情。众多人为参与其中,不惜牺牲夜晚时间进行夜跑锻炼。国内马拉松赛事数量也从原先的十几场激增至每年数百场,呈爆炸式增长,同时,因跑步而突发死亡的人数也在持续攀升。
2012年广州马拉松,一名大学生在10公里终点倒地猝死;
2014年3月31日,在苏州金鸡湖举办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一位年仅25岁的女选手在跑至18公里标记处不幸倒地,经过医院救治,终因伤势过重而未能挽回生命。
2014年5月27日,昆明举办了一场马拉松赛事,在比赛进行至16公里时,一名大学生不幸晕倒,经过一个小时的紧急救治,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2014年7月19日,在张家口•康保草原举办的国际马拉松赛事中,一名参加半程比赛的选手于第18公里标记处不幸离世。
2014年12月13日,珠海马拉松赛事中,一位30岁的年轻选手,曾是特种兵,在抵达半程终点区域时突然倒地,不幸离世。
2015年1月25日,一名来自香港科技大学的参赛者在香港马拉松赛事中,行至接近10公里的标志时突然失去意识,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但遗憾的是,经过医生的全力救治,最终未能挽回他的生命,他仅仅24岁就离开了人世。
等等等等
在此我们必须提及一个术语——“运动性猝死”,据英国媒体报道,在马拉松赛事中,每10万人中约有0.8名选手不幸发生猝死现象。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依据医学领域对猝死的界定标准,以及运动中猝发事件的实际发生频率,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运动性猝死概念是:在参与运动活动期间,或者运动结束后24小时之内,出现的非因外伤导致的突然意外性死亡。
运动性猝死属于运动相关疾病,它指的是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结束后迅速出现相关症状,并最终导致非创伤性的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类型,包括心肌炎、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心肌肥厚等情况。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五十多万人因猝死离世,其中近八成病例发生在家庭环境中,另有二十分之一的患者在街头或公共场合遭遇不幸。在这些患者中,青少年患者占比约三成,男性患者数量远超女性,大约是女性的四倍。而马拉松赛事则是运动性猝死的高发区域。实际上,马拉松赛事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缅怀那位因奔跑通报胜利消息而猝逝的年轻士兵菲迪皮德斯,自1981年伦敦马拉松赛事创立至今,已有11位参赛者不幸遭遇了运动性猝死的悲剧。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直接因素
在马拉松比赛中发生的猝死事件中,大多数属于心脏猝死类型。在这些心脏猝死案例中,绝大多数是由于心律不齐所引发的。而在所有导致死亡的心律不齐病例中,最具代表性的情形便是心脏骤停。
有些人患有“器质性心脏病”,而有些人则没有。若有,可能是“心肌梗塞”或“心肌炎”等疾病。不论是否患有器质性心脏病,一旦出现心室颤动等心律失常,心脏便不再是跳动,而是震动。此时,心脏几乎处于停止状态。若不及时处理,最终可能导致心脏完全停止跳动,进而引发死亡。马凡氏综合症、心肌肥厚、冠状动脉畸形、心肌炎以及心脏瓣膜闭锁不全等心脏结构异常,均可能引发心脏骤停,进而导致猝死现象的发生。
其他间接因素
除了心脏和大脑的结构性问题,引发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还包括一些间接的要素。比如,人们在感冒或发烧之后,有些人误以为通过跑步、出汗就能使感冒不治而愈,然而实际情况正好相反。由于感冒发烧会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运动则会加剧这一下降趋势,使得病毒更容易侵入。一旦病毒侵袭心肌,就可能引发病毒性心肌炎。
这就是为什么在马拉松赛事中,主办方会特别要求参赛者详细说明他们是否在比赛前一周内有过感冒症状。
还有一点,那些未曾接受过系统训练,或是虽曾接受过训练但已有一段时间未参与马拉松比赛的参赛者,若突然报名参赛,他们的心脏可能会承受不住巨大的负荷,从而停止跳动,引发猝死。另外,使用药物(如兴奋剂)、忽视赛前准备和赛后恢复、情绪过于紧张以及过度兴奋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运动中发生猝死。
如何预防猝死?
运动开始前,务必深入了解个人健康状况,进行必要的体检,以便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家族中存在心脏病、脑血管意外或猝死病史的成员,以及自身患有心脏病、晕厥、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具有冠心病家族史的个体,需格外谨慎。
在投身于高强度运动之前,务必接受全面的身体检查,特别是那些未曾经过严格体检或缺乏运动训练基础的人,他们不应参与持续时间较长或强度较高的竞赛。定期的健康检查至关重要,尤其是对心血管系统的检查,对于运动员而言,在参与激烈运动或比赛之前,这一点尤为重要。此外,还需加强运动过程中的医疗监督。运动员的体检需更加细致,涵盖了心脏负荷测试、超声心动图的检测、负荷心肌核素灌注成像以及脑血管造影等项目。
为了最大程度地减少运动性猝死的风险,定期进行动态体检是关键措施,而心肺运动试验则是一种理想的方法。这种试验通过对受试者在运动过程中血压、心电图、皮肤血氧饱和度、呼吸速率、每次呼吸的气量以及氧气消耗量等生理指标进行实时且持续的监控,能够评估心肺系统的最大潜能,有助于早期识别器官可能存在的异常,进而对运动中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
运动时要控制好靶心率
非运动员在进行运动时,其靶心率应保持在最高心率的85%,即(170减去年龄)的结果乘以0.85,而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运动时的靶心率则需低于无氧阈值心率。在运动过程中,若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保持适当运动量
运动员的锻炼强度颇高,实际上,许多热衷于健身的白领在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锻炼量也相当可观。一场激烈的球赛后,他们往往汗流浃背,畅快淋漓。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健身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从锻炼的角度来看,运动量不宜过高。例如,并不鼓励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参与全程马拉松,因为其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容易引发意外。相比之下,中低强度的有氧跑步则更为适宜。另外,自身状态不好或极度疲劳时不适合做激烈运动。
马拉松赛前的实用建议
1、不能盲目参赛
务必严谨对待报名体检环节,及早识别心血管方面的潜在问题,并严格遵守医生的指导。长跑与马拉松并非仅仅是为了追求时尚,因此切勿因虚荣或跟风而参与比赛。
极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若非经过漫长且逐步提升的训练,比如从5公里、10公里、半程马拉松到全程马拉松的逐步过渡,若在基础薄弱的情况下盲目参赛,无异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
2、拒绝短期训练
参与跑步赛事需进行持续稳定的锻炼,并逐步增加跑步距离。不能单纯依赖自身体能良好和日常运动习惯便贸然参赛。短暂的跑步训练不仅不能提升心脏功能,反而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
比赛前夕若感到身体不适,诸如感冒或发热等症状,应以安全为重,放弃参赛。赛前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并注意均衡饮食。
3、赛中学会自我保护
在全程比赛中,应合理分配体力,避免因过于激动而在起跑和冲刺阶段用力过猛。据日本方面的研究数据表明,在跑速达到每小时9至12公里的情况下,即全马比赛时间介于3.5至4.5小时之间的“业余高手”,心脏骤停的风险最高。此外,有52%的悲剧事件发生在比赛的最后10公里冲刺阶段。
在比赛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脉搏或心率,一旦发现脉搏或心率异常加速或急剧降低,必须立即减慢跑步速度。如果感到胸闷、心慌、头晕、冒冷汗或虚汗,这表明可能出现了心脏不适,应立即停止跑步。
4、赛后不要马上停步
赛事落幕之后,应采取小幅度慢跑的方式逐渐减缓速度直至停下,避免骤停,随后开展全面的放松练习,以缓解身体疲劳。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