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抗震救灾指挥部
2024-12-20 04:03:49发布 浏览152次 信息编号:188016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福州抗震救灾指挥部
36、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吗?
答: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 1997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1998年3月1日公布 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防震减灾法。它是对我国几十年防震减灾经验和各项有效规章制度法制化的高度总结。它的制定、颁布和实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了法制保障,标志着我国防震减灾工作进入了法制化的新阶段。
37.什么是地震预报?
答:地震预报是针对破坏性地震的。它是在破坏性地震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以便人们做好防灾准备。
地震预报三要素 地震预报应指出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这是地震预报的三要素。这三个要素对于完整的地震预报是缺一不可的。
地震预测可分为以下时间尺度:
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区进行预报。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两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区域和烈度的预报。
短期预报是指对三个月内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的预报。
地震临震预报是指对10天内将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进行预测。
38. 地震可以预测吗?
答:地震预报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问题。国内外均处于探索阶段。研究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和 1960 年代才开始。我国地震预报的综合研究始于1966年河北省邢台地震。经过40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进展,对一些破坏性地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预报。
但实践表明,目前观察到的所有可能与地震有关的现象都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所做的预测,特别是短期预测,主要是经验性的。
目前我国地震预报的水平和现状是:
——我们对地震前兆现象有一定了解,但远未了解其规律性;
——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对某些类型的地震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对中长期预测有一定了解,但短期预测成功率还很低。
39.您知道谁应该发布地震预报吗?
答:向公众发布地震预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
为加强地震预报管理,规范地震预报发布,1998年1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其中规定:“国家实行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具体规定主要是:
国家地震长期预报和中期地震预报由国务院发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长期地震预报、中期地震预报、短期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直属中央政府。
在已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发现明显地震临震异常,情况紧急时,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在48小时内发布地震临震预报,同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的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部门的报告。
对北京市短期地震预报和临震预报,国务院地震工作部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负责地震工作的机构组织召开地震情况会议,提出地震预报意见,经国务院地震工作部门审查。 ,报国务院批准,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40.什么是地震谣言?
答:有时候,社会上会流传一些关于地震的“新闻”。这不是政府公开发布的地震预报意见,而是地震谣言。
强烈的地震灾害造成了人们对地震的恐惧,加上对地震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够,人们容易听信和相信一些毫无根据的所谓“地震新闻”。这就是地震谣言存在的土壤。地震传闻的具体原因包括:
① 一些自然现象,如气候变暖导致果树二次开花,春季地面恢复解冻造成的翻沙、漏水等,被误认为是地震异常。
②因地震部门正常业务活动,如现场观测、地震检查、实施某些前兆异常、地震会商、抗震会议、防震减灾宣传等引起的怀疑。
③境外煽动宣传或别有用心的谣言。
④ 被封建迷信蒙蔽、欺骗。
41.如何辨别地震谣言?
答:以下情况可以判断为地震谣言:
①超出当前预报实际水平、具有非常“准确”三要素的所谓地震预报意见。比如,谣言中的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就非常具体,地震发生的时间甚至精确到“早上”和“晚上”。
②跨国地震预报。如果有传言说这次地震是外国人预报的,那一定是谣言,因为这既不符合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也不符合国际协议。
③ 夸大地震后果的谣言。有时,尤其是强烈地震后,常常会传出“某地要塌陷”、“某地要被淹”等谣言。这样的耸人听闻的消息也是不可信的。
42. 如果听到有关地震的谣言,该怎么办?
答:①我不相信。虽然地震预报尚未通过检验,但已有地震部门在进行监测研究,政府部门也在组织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因此,不要相信没有科学依据的地震谣言。
②不扩散。应该相信,只要政府知道毁灭性地震即将发生,就绝不会向民众隐瞒。因此,如果您听到有关地震的谣言,请务必不要进一步传播。
③及时报告。听到地震谣言时,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和地震部门报告,协助地震部门平息谣言。
④发现动植物、地下水异常,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不得随意扩散。地震部门将及时采取措施调查核实。
43.什么是地震前兆?
答:地震前自然界出现的、可能与地震的诞生、发生有关的各种征兆,称为地震前兆。一般有两类:
微观前兆是地震前的变化,人类的感官很难察觉,需要仪器来测量。例如地面变形、地球磁场和重力场的变化、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小地震活动等。
宏观前兆是人类感官能够察觉到的地震前兆。它们大多出现在地震发生前后。如井水涨落、浑浊、动物行为异常、地面声响、灯光等。
观察微观前兆是科学家的工作;发现地震前的宏观前兆需要科学家和公众共同努力。由于地震发生时往往会出现宏观前兆,了解其特征并学会识别它们对于防震减灾具有重要作用。
44.如何观测地震的微观前兆?
答:观察小地震活动需要使用地震仪;观测其他地震的微观前兆,需要使用前兆观测仪器,其种类有很多种。例如,观测和记录地壳形变的仪器有测斜仪、自记录水管表、望远镜、水准仪、激光测距仪等;观测和记录地磁场变化的仪器有磁变形仪、陀螺仪、地磁经纬仪等。还有相应的观测地电、地应力、重力、水氡、水位、水质成分等微观前兆现象的仪器。
45、您了解《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规定》吗?
答:本规定由国务院于1994年1月10日公布。其目的是保证各类地震观测仪器正常运行,获取可靠数据。每个公民都应当自觉执行本规定。
条例明确规定的地震监测设施的保护范围是:
①地震台站内的监测仪器、设备和设施;
②地震台外的观测洞、仪器室、观测井(取水点)、井室、观测线路、通讯设施、供电设施、供水设施、专用填坝、专用道路、防雷装置及其附属设施;
③地震遥测台网接收中心的观测设备、中继站、遥测点室等;特殊地震测量标志、测量场地等
46、震前地下水为何发生异常变化?
答:震前地下岩层受力变形时,含水岩层中埋藏的地下水状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有时,含水层就像一块充满水的海绵,在受到压力时将水挤出;有时,含水层破裂,导致原本分层流动的水混合在一起;等等。这些变化可能会通过井水、泉水等反映出来,这时井或泉水就成为人们观察地震前兆的“窗口”。
47. 地震前地下水有哪些异常变化?
答:①水位、水量异常变化。例如,干旱时期,井水位上升,泉水量增加;雨季时,水位下降或泉水流出。有时会出现井水自流、自喷等现象。
②水质变化。例如井水、泉水等变色、变味(如苦、甜)、变浑浊、有异味等。
③水温的变化。水温超出正常范围。
④其他。如冒泡、吹响、井壁变形等。
48.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一定有关吗?
答:不一定。由于地下水易受环境影响,其异常变化与地震不一定有关。影响地下水变化的因素包括:气象因素,如干旱、降雨、气压变化等;地质因素,例如改变地下含水层状态的非地震地质原因;人为因素,例如用水量、地下工程活动和环境的变化。因此,发现异常后,必须及时报告地震部门,查明原因并做出判断。
49. 动物行为异常有哪些症状?
答:多起地震案例表明,动物是观测地震前兆的“活仪器”。它们常常在地震前表现出各种异常行为,向人们预示灾难即将来临。目前已发现数百种动物在地震前有一定的异常行为。其中常见的异常反应有20多种。最常见的动物异常是:
——大型牲畜不进栏、狗吠、飞鸟或昆虫、异常群体迁徙等恐惧反应。
——抑制性异常,如行为迟缓、发呆、茫然、拒食等。
——生活习惯的改变,比如冬眠的蛇出洞、老鼠白天到处活动不怕人、青蛙大量上岸等。
50. 动物的异常行为是否一定与地震有关?
答: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异常现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天气变化、环境污染、饲养不当以及动物自身的不适,比如生病、怀孕等。因此,动物的异常行为并不一定是疾病的前兆。地震。另外,有时(尤其是强烈地震后),人们在观察动物行为时过于紧张,可能会产生误解。因此,发现异常情况不要惊慌,及时向地震部门报告。
51.什么是地声,它有什么特点?
答:地震发生前,地下深处常常会传来声音。这就是“土声”。地面声音通常发生在地震前几分钟、几小时、几天甚至更早;它们最常发生在地震前几分钟。
地面的声音与人们通常熟悉的声音不同且各不相同。例如:“像火车从地下行驶的声音”、“像采石和发射大炮的声音”、“类似机器的轰鸣声”、“呼啸的风声”、“石头摩擦的声音”互相对抗”等等。然而,有时很难区分地面的声音和远处传来的风声、雷声、机械轰鸣声等。
52、地光灯有什么特点?
答:地光也是地震前的宏观现象。在我国发生多次地震之前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它们一般出现在地震前或地震期间,有时出现在地震前几个小时甚至更早。
地光的颜色有很多种,有红、黄、蓝、白、紫等,有的还像电火光。它们的形状各异,有条状光、片状光、球状光、柱状光、火状光等。地光一般出现的时间很短,因此很难观察到。识别地光也很困难,因为它的形状和颜色有时与焊接灯、闪电等相似。
53、为什么说“建筑规划以抗震为先”?
答:据统计,全球130起特大地震灾害中,90%至95%的人员伤亡是由建筑物倒塌造成的。因此,住宅楼、办公楼、校舍、工厂,甚至水、电、燃气、通讯等生命线工程能否抵御大地震的袭击,是最大限度减少地震损失的关键。因此,他说,“抗震是建筑规划的首要任务”。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明确规定,建设工程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并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54.为什么地震会导致房屋受损?
答:地震时造成房屋损坏的“罪魁祸首”是地震力。什么是地震力?简单来说,这是一种惯性力。当行驶中的汽车突然刹车时,车内的人会向前摔倒。这就是惯性力的作用。地震时,地震波引起的地面振动产生的地震力作用于建筑物。房屋若不能承受地震力,轻则损坏,重则倒塌。地震越强烈,房屋受到的地震力就越大,损坏也越大。情况越严重。
55.地震时影响房屋受损程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首先与地震本身有关。地震越大,震中距越小,震源深度越浅,破坏越重。二是房屋本身的质量,包括其结构是否合理、施工质量是否到位等。三是房屋所在的场地条件,包括场地土壤的硬度、最后,当地地形对震害也有很大影响。
56、什么样的场地不适合建房子?
答:选择施工场地时,必须考虑房屋所在区域较深土层的成分、地基土的软硬度、地形及地下水埋深等。以下场地不利于抗震:
——活动断层及其周边地区;
——充水松散砂层、软弱粉砂层、松软人工填土层;
——古河道、古池塘、漫滩;
——容易开裂、沉降、滑移的陡坡、河脊;
——细长突出的山泉、高耸的山丘或三面临水田的梯田等。
57.怎样建造房子才能抗震?
答:①房屋平面图应与主轴线对称,并尽可能简单。
②房屋重心宜低,屋顶宜采用轻质材料,尽量避免或减少笨重且不稳定的装饰附属物,如女儿墙、高立面等。
③限制房屋的高度和平面尺寸,房屋之间适当设置防震缝。
④结构必须对称,各构件必须连接成一个整体,并采取措施增强连接点的强度和韧性。
⑤ 墙体连接处宜采用互锁砌体砌筑。最好在承重墙上设置圈梁,并在横墙上拉穿。水平墙体应较密,开口尽量少,屋顶与墙体应连接为一体,预制板在墙体或梁上应有足够的支撑长度。
⑥建筑材料应力求轻、强、韧。
⑦提高施工质量,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土坯砖必须错缝砌筑,砂浆必须饱满。
58.如何加固现有房屋?
答:一些常用的简单加固方法有:
加固墙壁。墙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承重墙,另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方法包括拆砖修补接缝、拉紧钢筋、粘贴墙体钢筋等。
建筑物和房屋屋顶的加固。一般采用水泥砂浆回填,加厚钢筋。
建筑物突出部分的加固。例如,对于从屋顶伸出的烟囱、女儿墙、水箱房、楼梯间等,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安装垂直撑杆,并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59.老房子如何及时修复?
答:为了抵御地震的突然袭击,老房子应该定期进行维修和保养。如果墙壁出现裂缝或歪斜,应及时修补;易风化、碱化的土墙需定期抹灰;屋顶漏水应迅速修复;大雨过后应立即清除房屋周围的积水,避免墙基长期浸泡。木梁、柱应防止腐烂、虫蛀,如有损坏,应及时修复。
60、城镇哪些住房环境不利于抗震?
回答:
——高层建筑(构筑物)或其他高悬物体下:高大建筑物、高大烟囱、水塔、高大广告牌等,在地震时容易倒塌,威胁房屋安全;
——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物体下:地震时电气短路极易引起火灾,常常危及房屋和人身安全;
——危险品生产场所或仓库附近:地震时工厂受损,造成有毒气体泄漏、瓦斯爆炸等事故,房屋将受到危害。
61、农村、山区哪些住房环境不利于抗震?
回答:
——陡峭的悬崖下、不稳定的斜坡上:地震时容易发生山体滑坡、滑坡等,危及房屋;
——不安全的沟口(如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方);
——堤岸不稳定的河流或湖泊:地震时岸坡崩塌会危及房屋。
如果房屋环境不利于抗震,则更要注意房屋加固;如有必要,应疏散或搬迁房屋。
62.每个家庭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防震准备?
答:树立“宁千日无震,胜一日无防护”的抗震理念。各家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防震、隔离预案,为发生地震时自救、互救创造条件。例如,必须了解自己家的抗震能力、周围环境、室内水、电、气等设施状况、各种物品的存放情况、疏散路线是否畅通等。身处有短期地震预报的地区,还应准备必要的自救物品。
63、室内物品如何放置避免震动?
答:地震时,室内家具、物品的倾倒、坠落往往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家具及物品的摆放必须合理:
——防止坠落或倾倒伤人或物,堵塞通道;
——有利于形成地震时躲藏避险的三角形空间;
——保持与室外的通道畅通,以便地震发生时室内人员疏散;
——处置易燃易爆物品,防止火灾等次生灾害。
64.地震时如何防止家具倾倒或掉落?
回答:
——移除悬挂的物品或尝试修复它们;
——高大的家具应固定,上面不得放置重物;
- 组合式家具应连接并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
——重的物品放在柜子的侧面,轻的物品放在上面;
——橱柜最好加门和插销,用于存放易碎物品;
——尽量不要使用带轮子的家具,以防地震时滑倒。
65. 为什么卧室的防震措施最重要?
答:地震可能发生在你睡觉的时候。当你睡觉时,你不会意识到地震。
人们警觉性最低,从卧室到户外的疏散路线很长。因此,根据防震要求布置卧室很重要。
——床应远离外墙、窗户、横梁放置,并放置在坚固、承重的内墙旁边;
——床上方不要悬挂吊灯、相框等重物;
——床要坚固,最好不要使用带轮子的床;
——不要在床下堆放杂物;
- 如果可能,在床上安装防震架。
66.室内如何准备减震的场所和通道?
答:·应准备的避震场所
- 坚固的桌子、床或低矮家具下方的空闲空间;
- 清理坚固家具旁边的内部角落;
——有条件的,可根据抗震要求设置抗震室。
·保持室内外通道畅通
——室内家具不要放置得太满;
——不要在房间门口、室内外走廊堆放杂物。
67、为防止发生次生灾害,应处理哪些不安全物品?
答:·小心地将危险物品放置在家里
——易燃物质,如煤油、汽油、酒精、油漆、稀释剂等;
——爆炸物品,如煤气罐、氧气袋等;
——易腐蚀的化学试剂,如硫酸、盐酸等;
——有毒物质,如杀虫剂、杀虫剂等。
·尽快清理或存放不再需要的东西
——抗冲击、抗破损;
——防止倾翻、泄漏;
——防火、防爆。
68. 地震发生后家里应储备哪些急需物资?
回答:
——生活必需品,如水、食物、衣物、毛毯、塑料布等;
——必要的常用药品,如治疗感冒、肠胃疾病的药品、一般创伤药品等;
——照明用品,如应急灯、手电筒(电池)或自充电手电筒、蜡烛等;
——必要的身份证明文件及其他重要物品。
这些物品一起存放在“家庭防震袋”或轻型手提箱中。
69. 睡觉时床边应放置哪些物品?
答:为防止突然发生地震,睡觉前应检查以下物品是否放置在容易拿取的地方:
——眼镜,如果你是近视眼,就离不开它;
——手机(别忘了充电),这是你与他人联系的重要工具;
——手电筒,必须在黑暗中使用;
——如有必要,可以准备一个自用的防震包,但一定要放重要的东西。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