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电动车清白获证,电池安全设计没问题
2024-11-12 19:03:58发布 浏览72次 信息编号:179324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经济观察报记者耿慧丽、许伟明、实习记者黄玉双70天的调查,是长还是短?
8月3日,由13位专家出具的深圳5·26交通事故车辆质量鉴定报告正式发布。经认定,E6起火原因为线路短路产生电弧,引燃动力电池内部及部分部件,打破了外界“电池爆炸”、“电池电解液泄漏起火”的说法。 》直接指向对电池安全性的质疑。
“这证明比亚迪的电池是安全的,电动汽车的设计不存在问题。”比亚迪高级副总裁吴京胜松了口气。他还希望“坏事会变成好事”,希望比亚迪的电动汽车这次被证明“清白”后能够获奖。更广泛的认可和接受。
自5月26日比亚迪纯电动出租车在深圳滨海大道遭遇猛烈撞击,到8月3日事故鉴定报告向社会公布以来,已过去了70天。这70天里,比亚迪汽车也“损失惨重”。不仅股价暴跌,随之而来的各方质疑,以及比亚迪与戴姆勒合作告吹、股票投资人巴菲特将抛售比亚迪股票的传闻,导致比亚迪涨跌互现。下一个就已经不堪重负了。
吴京生表示,近两个月来,无论是公司董事长王传福还是普通员工,各个部门的人都扮演着“公关传播者”的角色,无论是面对股东、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是朋友。当被问及E6电动车起火事故时,公司内多位人士不得不一再解释,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与电动车无关。
“两个月很长吗?”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简称SMG)是本次质量鉴定工作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院长助理杨彦章表示,“杭州众泰电动车起火事件比这次的E6要简单得多,但其调查也持续了两个多月,与国内同类电动车起火事故的调查相比,美国花了更长的时间。”
“这件事快结束了!”杨彦章说道。是时候结束了。这不仅是比亚迪的希望,也是电动汽车支持者的希望,他们担心此事不利于电动汽车的推广。但这一事件对比亚迪汽车和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阴影不会这么快消散。
专家团队入驻
5月26日事故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一些汽车技术、交通事故鉴定、消防等领域的专家陆续接到电话,邀请他们参与5月26日交通事故的调查鉴定。
考虑到5月26日不仅仅是一起简单的交通事故,事故的主角之一是一辆比亚迪纯电动出租车,涉及到这个新生事物的安全问题,深圳市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迅速启动对5月26日重大交通事故涉案纯电动出租车的质量鉴定。
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SMG)受政府委托,组织对E6坠机起火事故进行质量监督。 SMG院长助理杨彦章介绍,这13名专家中,有广东省专家3名,省外专家10名,全部具有高级工程师以上技术职称。
杨彦章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些专家,是因为他们都是参与鉴定过程的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包括电动汽车及电力系统、零部件安全、结构安全、汽车碰撞、电子电气安全、电力安全等。电池、汽车交通事故鉴定、火灾调查、材料燃烧特性等专业领域。专家来自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科学院、广东省消防总队、北方车辆研究院、SMG、 ETC。
专家组组长为中国汽车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汽车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吴志新。此外,国家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监督咨询专家组组长王秉刚也受邀担任专家组顾问。
专家组的工作主要包括:E6纯电动出租车乘员碰撞损伤评估; E6纯电动出租车起火原因分析; E6纯电动出租车的设计安全性评价。鉴定过程主要开展了现场勘察、物证调查、质量鉴定检验、事故现场再现、碰撞模拟分析、事故材料分析研究等多项工作。
6月11日,专家组第一次会议在深圳召开。专家组听取了交警对事故情况的介绍,并获取了相应的视频、照片等信息。比亚迪技术人员还向考察组介绍了该车的设计。接下来的两天,专家组还对E6进行了拆解,分析内部问题。 “消防专家也在收集这一过程中火灾和火焰蔓延的物证。”
“我们在事故车里挖骨灰,天气很热。两天后,他们身上还残留着‘人肉味’(事故中被烧伤的受害者留下的气味),洗不掉。” ”。吴志新说,“专家组非常辛苦,没日没夜,我大概有10个晚上没睡觉。”
完成调查取证后,专家组进入下一阶段。专家组分为事故现场重建、事故碰撞安全、火灾鉴定、电池方面、易燃物品鉴定、车辆研究等多个组。他们分头行动,对这几天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包括事故现场的再现、两次碰撞的力学分析以及火灾证据的鉴定。
6月26日,各小组齐聚天津召开会议,对事故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了一些补充研究内容,并设置了一些需要实证验证的试验。
这时候,如果比亚迪知道调查进展,那就安心不少。通过一系列的模拟实验,调查团队已经能够给出一个大致的结论:碰撞时,GTR的保守速度为183~195km/h,而E6的速度为82~83km/h 。两辆车保守的速度差估计为100km/h。此次碰撞中,GTR的右前部撞上了E6的左后部,碰撞面积极小。随后,E6以64.5-67公里/小时的速度旋转滑出。 3.5秒后,E6已经滑出了80多米,并转了整整180度。车尾朝前撞到路边绿化带的一棵树上。在直径为 300 毫米的树木上。
“对于E6来说,两次碰撞都非常严重。事故的形状和严重程度极为罕见。”吴志新说,尤其是第二次碰撞,是“柱子碰撞”。树干靠近车尾处砍伐,深度达1.05米。 。
仅碰撞产生的颈部拉力和头部冲击力就足以杀死车内人员。根据调查组的模拟分析比亚迪电动汽车e6款式,第二次碰撞中两名乘员头骨破裂的概率大于90%。 “在两次严重碰撞事故中,E6纯电动出租车三名乘员所受的机械损伤严重超过人体承受极限,造成三名乘员致命伤。”吴志新说。
接下来,专家组的考察又回到了核心部分——电池。
6月26日至7月6日,专家组第二次来到深圳,对电池及系统进行了二次考察,同时也进行了一些补充实验。
在之前的采样和力学分析中,调查组对E6单体电池进行了挤压、针刺等实验,发现在事故的两次撞击中,均击中了位于汽车中部底部的电池组。
第一次碰撞中,E6的左后副车架断裂,一个结构件顶住车身,导致车身发生较大变形,直接挤入电池组。靠近汽车的树干也直接击中了电池组。 “如果没有这个电池组,树可能会砍到它。”
调查组对内饰件、门板、仪表板、座椅面料、座椅内饰填充物等进行了取样,进行阻燃性能测试。 “看看拿到的物证是如何燃烧的,大概温度是多少,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确定起火的原因了。”
比亚迪和公众最关心的是车辆是如何起火的,电池在火灾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发生了爆炸。
专家组发现,有24节单体电池(占全部电池的25%)起火燃烧,大型电池外壳破损,内部电极裸露。但单体电池的内部材料“就像书一样,电池管叠放,如果爆炸,肯定会翻到外面,总体上没有发现电池爆炸的痕迹”。吴志新说道。
专家组对电池电解液的释放量、可燃性、燃烧温度等进行实验表明,电解液的最高燃烧温度超过800摄氏度,不足以烧穿钢板。
7月11日,专家组在深圳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主要结论达成共识后,开始撰写评估报告。
此时,专家组得出的结论是电池没有爆炸。起火原因是E6遭遇两次严重碰撞。车身后部和电池托盘严重变形,动力电池组和高压配电箱受到严重挤压,导致部分动力电池爆炸。损坏造成短路,高压配电箱内的高压线与车体之间形成短路,产生电弧,引燃内饰材料、部分动力电池等可燃物。 E6的动力电池系统从整车安装布局、绝缘保护、高压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合理设计。 “车辆的安全性不存在设计缺陷。”
“在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我们不断沟通,进行了小范围的讨论,也咨询了一些外部专家。当我们认为有必要扩大一点范围时,我们也咨询了其他专家进一步核实。”吴志新说。至7月23日,评估报告基本完成。
对于外界质疑比亚迪是否会受到青睐,以保护电动汽车产业,让比亚迪“轻松过关”,王秉刚表示,专家组成员不仅来自汽车领域,还有来自汽车领域的专家。其他领域。调查过程中,参与调查的专家均签署了保密协议,不能向比亚迪或外界透露调查进展和可能的结论。
舆论漩涡
4月北京车展期间,王传福高调表态,比亚迪将拼品质,持续向“2015年中国第一、2025年全球第一”的目标发起冲击。他没想到,3.5秒内一辆E6电动车的两次碰撞,会让急于脱困的比亚迪陷入更深的舆论漩涡。
5月26日凌晨5点左右,也就是5月26日事故发生两小时后,王传福接到了公司质量部负责人打来的紧急电话。但还没等他得到更多信息,王传福当天就飞往美国夏威夷出差。
随后两天,身在国外的王传福频频打电话回国内了解情况。但由于事故车辆已被移离事故现场并被交管部门查封,比亚迪人员无法看到事故第一现场和被撞车辆,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
“一开始我只知道发生了事故,但因为看不到事故车辆,所以不知道车辆的损坏情况。外界一直有声音质疑我们电动车的安全性。”车辆,整个公司都很担心。”比亚迪内部员工表示。
5月28日晚,比亚迪召开紧急内部会议,由高级副总裁兼总工程师连玉波主持,各部门负责人出席。会议一直持续到当晚11点左右。一方面,公司技术部门负责人介绍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以“稳定军心”。另一方面,决定技术部门进行还原试验。
5月29日,根据深圳警方28日公布的情况,比亚迪发布公开声明称,比亚迪E6纯电动汽车已接受国家正式安全监测,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事故过程中,比亚迪E6遭受多重撞击,旋转属于极端情况,甚至传统汽车也可能起火。
然而事态的发展并没有像比亚迪预想的那样发展。反应最快的是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 E6起火事故发生后五天内,比亚迪股价持续下跌,市值一度蒸发近60亿元。随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其中不少直指比亚迪电动汽车的安全问题。
上述比亚迪内部人士表示,面对质疑,他们只能回应称“一切都在等待事故调查结果”。但第一批专家组成员抵达深圳后,比亚迪向专家组介绍了情况,并在提供信息时看到了事故车辆,心理上有了底气。 “电池没有爆炸,只是一小部分烧毁,大部分没有损坏。”得知这个消息后,王传福也松了一口气。
然而,E6火灾的影响仍在持续显现,不利的传闻不断流传。 7月初,有媒体爆料称,由于比亚迪的电池不安全,合作伙伴戴姆勒决定放弃比亚迪,选择另一家电池供应商。但随后双方联合发表声明澄清此事。
随后又传出股票投资人巴菲特将抛售比亚迪股票的消息,比亚迪不得不再次紧急辟谣。这些都体现了外界对比亚迪的强烈质疑。
5月26日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比亚迪认为外界强加的“不公不公”已经洗清。他们甚至希望“坏事能变成好事”。 “这次事故之后,这些专家有机会深入了解我们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电池性能,从而增强了他们对我们技术的信心。”吴京生说道。
吴志新表示,比亚迪为他们提供了E6车辆的数学模型,这使得事故的模拟更加真实可信,而数学模型往往是车企的最高机密。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金华在7月份的一次活动中也公开力挺比亚迪:“从事故车辆来看,只有1/4的电池受损,剩下的大部分电池都能够达到80%的充放电能力,这证明比亚迪的电池技术还是不错的。”
吴京生表示,虽然比亚迪两个多月等待调查结果非常着急,但根据事故鉴定方的要求,比亚迪除了提供专家所需的数据和材料外,不能参与任何调查。调查,更不用说干涉。 ,影响专家组的调查结果。
如何摆脱困境
对于目前的比亚迪来说,仅仅依靠专家鉴定报告证明其电动汽车技术没有问题,并不能帮助其摆脱困境。
德邦证券分析师表示,鉴定结果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个好消息。但这种好处是有限的。只能说明比亚迪的电动汽车前景可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分析师告诉记者,即使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技术被证明没有问题,比亚迪电动汽车的产业化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对比亚迪缺乏信心的不仅仅是外部投资者。 7月2日,比亚迪首发4.77亿股上市流通,占公司总股本的20.27%,占公司A股股本的30.57%。这部分解禁股份中包括34名自然人股东和3名法人股东。 7月2日至8月1日期间,比亚迪高管通过深交所大宗交易平台减持5377万股,占比亚迪流通股总数的2.3%。
尽管比亚迪紧急声明称股东抛售比例很低,不到股本的10%,且是出于改善家庭生活等个人原因,但市场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公司管理层对其缺乏信心。操作条件。
国金证券汽车分析师曹鹤认为,比亚迪几位高管的抛售行为明显是夹售。根据规定,公司高管在业绩公告发布前30天内不得出售股票,比亚迪将于8月底发布上半年业绩。 “上半年业绩肯定会下滑,业绩报告发布后,比亚迪股价还会进一步下跌,公司高管选择快速抛售。这也表明,这些高管并不看好比亚迪未来几年的发展。”年。”
显然,要增强投资者信心,比亚迪必须依靠传统汽车等主业。不过,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共销售汽车20.69万辆,同比下降约11%,跌出销量前十。
在吴京生看来,5月26日的事件让比亚迪遭遇了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信任危机。这不仅与电动汽车有关,也与比亚迪传统汽车业务的调整期有关。
“一方面比亚迪电动汽车e6款式,我们在电动汽车领域做了很多,说的很少。人们不了解我们的技术,所以发生事故后很容易产生怀疑。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汽车业务已经“这两年一直处于调整期,我们的销量增长放缓后,外界对于比亚迪本来就有一些看法,但这次事故也将它们释放出来,甚至放大了。”吴京生说。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