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识丨盘城:茶酒与茶酒
2024-12-29 06:05:19发布 浏览41次 信息编号:189373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文史知识丨盘城:茶酒与茶酒
金代当阳峪窑出土的红绿茶杯,上用灵体字体写着两句:“有客卖酒,无僧点茶。”从神韵来看,非常的自由奔放。但转念一想,我只在客人来的时候买点酒,没有和尚就不能喝茶。这算得上是一种高度克制的生活方式,不利于消费,过于严酷。
▲金代红绿彩碗,上有“有客,众僧卖酒点茶”诗句
茶和酒是人们议论不休的两大文化体系。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个符号经常成对出现。 “红尘三杯酒,千秋一壶茶”。这是一幅有些俗气却很受欢迎的对联。相传蜀国初年,有一家茶馆也卖酒,但生意并不好。后来,主人请书生在门上写了一副对联:“忙名忙利,歇一歇,喝杯茶;辛苦了,辛苦了,辛苦了,痛痛快快,再倒一杯。”酒。”这副对联一挂,生意就红火了。这里有美学,不仅不赞扬或批评那些追求名利的人,而且还充满人文关怀。忙碌之余,苦中作乐,确实是具有普遍性的。
羊城著名茶馆陶陶居,曾以“陶”二字起家,花费重金,得一副好联:“陶谦喜饮酒,易牙喜烹,饮酒烹调有节制”。陶侃珍惜每一寸,夏雨珍惜每一寸,每一寸都有分寸。”不要离开这个联系 当考察易牙做的菜时,陶渊明的“饮酒”是故意混淆了茶和酒。其实大家都知道,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酗酒的典型,他并不一定有什么分寸。虽然魏晋时期确实是中国人饮茶的开端,但陶先生的诗中并没有提到茶,除非我们硬要列入菊花茶。
茶和酒是一组既对立又互补的主题,既相爱又相杀。我曾多次到敦煌研究院考察交流,主要是为了敦煌文献《茶酒论》。敦煌莫高窟出土的六万多经卷中,有一篇抄自唐五朝时期的有趣文字《茶与酒》。作者是唐代乡村贡士王辅。文中的“茶”字与“酒”字,运用拟人手法,通过对话和辩论,博采众长,各抒己见,攻击对方的短处,从而找出各自的特点和作用。一个。生动幽默,易于传播。
由于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地位,《茶酒论》必须从佛教的角度来读。茶对酒曰:“吾名草,万树之心,或白如玉,或如金。名僧大德,隐于禅林。饮言可解困。”供养弥勒,供养观世音菩萨,诸佛鉴赏,饮酒可毁家,饮三杯后,只得淫乱。有罪。”
“我名草,万树心”是一个大前提。 “心”这个字,传达了禅宗的宗旨。从佛祖释迦牟尼的“宁领花笑,教外人”开始的禅宗,到六祖惠能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又何必呢?”能吸尘吗?”,或者这是以赵州禅师《去喝茶》为代表的一系列禅茶公案,无一不透露出“无言直指”的禅宗教义。到心”。禅茶的目的是传达禅的内涵和境界。茶禅是心与技的结合,但重点不在于技。它侧重于禅宗仪式和心灵启蒙。不宜讲究器具质量、茶叶质量和饮茶技巧。
茶在佛教生活中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佛前供养,二是僧人饮用,帮助僧人修行,三是僧人和居士饮用,以助弘法。福音。 “名僧大德隐居禅林”这句话,明确指出了禅宗与茶的密切关系。并且还指出了禅茶的主体,那就是僧人。事实上,禅茶的主体问题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话题。当代中国禅茶表演最早起源于茶馆,茶艺师以世俗人的身份来表达一种所谓的禅精神和心境。此后,以灵隐寺、永福寺、杭州景山寺、长兴寿圣寺为代表的一些僧人开始了禅茶的理论探索和实践,逐渐将禅茶的主体还给了僧人。
“饮言可解困”指出了茶对于僧人修行最重要的作用。这与《封氏闻见笔记》中记载的“允许饮茶参禅,夜不食宵”的说法是一致的。茶除了提神醒脑外,还可以助消化,这一点在藏传佛教中尤为重要。唐代的泡茶方法可能还保留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传承下来的“饮奶”的习俗,即在茶汤中加入盐、姜、杂粮,以填满茶汤。胃。佛教徒称晚餐为“药膳”,至今仍如此。你可以吃也可以不吃。例如,闽南佛学院所在的南普陀寺,药膳只提供粥,不提供米饭。所以《冯氏闻见笔记》中说:“晚间不许食,而许饮茶”。虽然禅宗不准吃晚饭,但泰山灵岩寺降魔禅师或许对弟子们视而不见,允许他们喝茶。喝茶充饥。
“供养弥勒、供养观世音”这句话说明了茶作为佛前供养的作用。唐代,茶汤成为佛前的供品之一。元代《修百丈清规谕》下卷记载了佛陀的诞辰。各佛寺都供茶、水果等,“4月8日,恭迎大和尚释迦牟尼如来祝寿,率众僧准备香花灯烛。”开成六年(841年),日本高僧圆仁寺入唐,大状岩寺开佛牙舍利。 “……灯笼、名香、茶药、食品,供奉圣贤。”藏传佛教的“八供”中,茶供也在其中,而且供养可以以手印的形式完成。
人类发明了酒,在所有文明中都是自学成才的。正是佛教传入中国,造成了茶与酒的深刻对立。佛教的基本五戒是“杀、盗、交、妄语、饮酒”。酒虽遮戒,却能造成前四罪。如今,京都许多古寺院门口仍竖立着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庄严的大字:“寺门内不准肉酒入内”。在《茶酒论》中,茶严厉批评酒:“酒能拆家、传家,并导致淫乱泛滥,饮三杯,人唯有罪!”但茶性未发达,大量饮茶可将其灭。欲望。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一个历史真相。在《茶酒论》盛行的年代,佛教圣地敦煌寺院里虽已饮茶,但饮酒更是司空见惯。敦煌饮酒的习俗比饮茶早得多。自汉唐以来,民间酿酒业一直是敦煌当地最具特色的手工业。敦煌文献中对酿酒业有丰富的记载。冯培宏弟兄几十年前就出版过专着。各级僧侣、和尚、尼姑、寺户都提倡饮酒。寺院常库敦煌会计文献中有大量关于饮酒的记载,如《隆兴寺毗沙门天王实录》中记载:“二月十五日,冬日”。过节……庙家人出去吃酒的时候。”敦煌僧尼不仅有饮酒的消费需求,而且在佛教势力的支持下,寺庙获得了特权,甚至还出售酒。利润。难怪《茶酒论》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茶还被嘲笑为“一坛三钱,何以富贵”。
正是因为这个前提,茶与酒才会相互对立,争夺胜利。那么茶和酒谁赢了呢?在《茶酒论》中,两种饮料都被赋予了精神特质:茶具有平和、安静、觉醒的性格,而酒则具有昂扬、狂热、无私的性格。茶与酒看似势均力敌,势均力敌,但实际上真正的赢家是茶。 “茶”先开口,共说了五段话,“酒”随后出现,共说了四段话。最后一段“茶”对“酒”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驳斥和批评。因此,从全文的整体结构来看,茶酒之争,虽然最终归结为“水”的调解,但实际上是“茶”胜了“酒”。
事实上,《茶与酒论》现存七本,其中两本是完整的,是伯希和带到法国的,其余都是残片。两个完整版本都留下了抄写者的信息,一个是净土寺的沙弥,一个是“知书院弟子颜海真”。莫高窟第五窟南壁第五尊供养像上也可见到颜海真的名字,上面刻有“孙孙颜海真致力供养”的铭文,可见他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从抄录情况来看,编号P.2718的《茶酒论》紧接在《王梵志诗卷一》之后抄录同卷。王梵志的诗既是启蒙读物,又是当时的流行歌曲。 《茶酒论》与《王梵志诗》一同抄写,可见其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和广泛流传。可见,《茶酒论》创作于唐代800年前后至五朝972年,在敦煌地区广泛流行,推动其传播的重要力量似乎是针对佛教的。
▲法藏敦煌手稿P.2972,首页正面,《茶酒论》
2016年,我们将敦煌《茶与酒》改编成大学生茶艺剧,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演出时深受欢迎。这说明《茶与酒》具有很强的表演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据赵奎夫先生考证,《茶酒论》应是唐代演员的剧本。需要注意的是,茶圣陆羽十三岁左右就当过“演员”,写过类似的剧本。
这时,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生动的景象。唐末五朝时期的敦煌,每逢浴佛节或世俗的中秋元宵节,各族、胡汉、三教、九溪齐聚于此,狂欢。在丰富多彩的表演中,《茶与酒论》犹如莎士比亚时代伦敦街头的喜剧,频频上演,逗得大家捧腹大笑,通过相声演员剧作的传播,起到了宣传茶的作用。敦煌地区的“以酒代茶”。
茶酒之争,实际上是神圣与世俗之间的争端、戒律之间的争端、真正信徒与世俗宗教团体之间的争端。胜者受尊崇,寺庙的经柱上常刻有“佛顶胜陀罗尼经”。东方佛教的“荣胜”是一条极其漫长而艰辛的信仰之路,而“茶酒论”则是这一漫长过程的戏剧性缩影。那些严格遵守戒律的佛教弟子,通过把茶作为与酒相对的饮料,提升了茶的地位,创造了新的价值取向,并对戒律提出了质疑。 《茶酒论》很可能是茶南传北传过程中利用酒的流行而佛教有效地利用茶来传达佛教礼仪和世俗生活的广告。根本原因在于茶的本质与高度内省的佛教极为契合。
如果用比较文学的视角去观察,你会发现有趣的想象。自敦煌《茶酒论》以来,“茶酒争功”的表述已出现在国内外各民族的民间文学中,如明代江西饶州的白话短篇小说《茶与酒》。汉人邓志摩的《酒争》(已佚)、布朗族的《茶与酒》、藏族的《茶与酒仙》等。日本人于天正四年(1576年)写出《路加茶论》,与敦煌《茶酒论》的文学形式极为相似。两人相隔很长的时空,但表情却很相似,而且都与佛教有关。这些是否反映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并单独发生,或者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历史联系?或许是因为茶的普及带来了共同的观念?
茶在唐代开始被人们广泛饮用。佛教开始利用茶来传教,形成了“茶禅”的精神内涵和方法。以至于“茶禅盲”已经成为整个东亚佛教文化共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和信仰境界。
据推测,“茶酒论”诞生于陆羽《茶经》发表二十多年后(约780年)。可见,《茶书》的出版不仅对当时茶文化的建立和普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当时茶文化的建立和普及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禅茶的发展也提供了基础。陆羽本人出身寺院,他对茶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亦师亦友的觉然高僧。不过,茶圣陆羽也喝酒了,不仅喝了,而且恐怕还喝了很多。颜真卿担任湖州刺史时,聚集了一批诗人,形成了中唐的文化高峰。被后人称为“湖州饮酒集团”。名字听起来像是一家有限公司,而“品饮”之物无疑就是茶和酒。他们饮酒的对联被颜真卿写成《竹山堂夫妇》,流传后世。
▲《竹山堂连句》部分内容
陆羽常“乘小船往来山寺,只着纱巾、藤鞋、短棕鼻,击打树木,使水流淌。或漫步荒野,吟诵古诗”。月黑时,他疲惫不堪,哭着回家。”用棍子打树,在林中哀号,表达心中的悲伤和愤怒。这种状态下,我大概喝了一些酒,而且看起来喝了不少。
历史上一直盛传与陆羽有染的女诗人李野曾赠诗一首。其中两句是这样的:“逼陶家喝酒,还吟诗谢客,一不小心就醉了,还有什么。”这些话依然存在。留给后人想象的空间巨大,但至少证明了孤身一人的陆羽终究是喝醉了!
陆羽如果不喝酒,怎么会对茶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果你没有喝过酒,你怎么能写出《茶经六饮》开篇如此浅显深奥的语言呢?他说:“渴了,就配浆喝;忧怒,就配酒喝;困了,就配茶喝。”
喝茶的不只是茶圣。就连最早在诗中写下“茶道”二字的高僧焦然,也与陆羽在饮酒问题上联系在一起。虽然他的态度终究还是批评的:“老百姓酒喝多了,茶谁能帮?”香。”
为什么要为茶和酒而争吵呢?有平等自由的博爱精神!二者合而为一,即为“茶与酒”。你的心里有我,你的心里也有我。说到人类把茶和酒混合在一起饮用的做法,最著名的应该是纳西族的“龙虎斗”。是云南当地人用来治疗疾病的花草茶。先用乌鸦壶炒茶,将生茶炒至焦香,然后加水煮沸,加入浓酒,趁热饮用。风寒感冒会立即消散。现代民俗已成为时尚。近年来,流行将茶与酒混合,类似于鸡尾酒或茶鸡尾酒。各种茶汤配上各种酒,现拌着喝。很受女士们喜爱,但在老茶友和老茶友中却很难胜出。酒鬼的眼睛。
茶酿酒的技术是一个大问题。我第一次品尝的茶酒是铜山产的绿茶、红茶酒,号称“浙江小茅台”。此后,各地开始生产一些低度茶酒,一些各大白酒品牌也推出了“双味”茶酒。我都尝试过,但我不能说我太谦虚了。
酒性热,茶性寒,酒性毛,茶性涩。茶与酒的交融,应该在狂热中保持冷静,在痴迷中保持清醒,在疯狂中保持不确定。这是一个谄媚的词。 “茶酒”虽美,但喝多了就会醉,违反规矩。就像“茶禅”一样,虽然只是一个盲目的东西,但毕竟是茶修饰了禅。
明末张大夫说茶既“淫”又“贞”,我也这么认为。
——本文发表于《文史知识》2024年第5期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