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能源汽车发展奇迹:从20万辆到44.28万辆的飞跃

2024-11-28 17:02:33发布    浏览9次    信息编号:183131

平台友情提醒:凡是以各种理由向你收取费用,均有骗子嫌疑,请提高警惕,不要轻易支付。

【能源人在看,点击右上角添加‘关注’】深圳是一座创业创新之城,一座创造奇迹的城市,在新能源汽车上再次得到了体现。

2003年,深圳“适度重磅”战略刚刚兴起。汽车产业还是一片空白,机动车保有量只有20万辆。 2009年,全国“十城千车”活动启动,新能源汽车“初露锋芒”。深圳是首批落地示范推广试点城市。

如今,深圳汽车保有量已突破350万辆,已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者。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492万辆,占汽车总数的1.75%。截至2020年9月,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44.28万辆,占全市机动车总量的12.6%,保有量和占比均居全国第一。在私人电动车保有量翻倍的同时,深圳实现了公交车、出租车的全面电动化,形成了千亿产业集群。深圳“新能源汽车之城”的标签是无可争议的。

探索深圳快速发展的动力,不仅来自于改革开放的政治动力,更来自于遍地开花的企业和敢于创业、有所作为的个人。站在历史的浪潮上,人们很容易对那些做出最多改变的大人物赞叹和崇拜,而一些不被记住的小人物也是推动潮流前进的波浪。在时代的一些不起眼的角落,他们的闪光也许是短暂的,但却也让人深思。

路向镇就是这样一股推动深圳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浪潮。曾任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副主任。 2007年至2018年十多年来,他致力于深圳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他亲身经历了深圳新能源汽车从诞生到腾飞的过程。他既是见证者,又是参与者。 《中国汽车报》记者探访大湾区汽车产业发展脉络,听他讲述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坎坷历程。

(深圳市发改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原副主任卢向振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

“适度重载”战略下的汽车梦

深圳的汽车梦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但这一切都结束了。

2003年6月,李鸿忠(现任天津市委书记)就任深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深圳“适度重工业”战略启动,明确深圳调整产业结构。

经过特区20多年的发展,当时的深圳形成了“两端外”、“三进一补”、以轻工业和加工装配为主的轻化工产业体系。 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产业结构日益暴露出对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接受度不够、基础产业过于薄弱等问题。产业集中度低、附加值低、对外依存度高的状况亟待改善。转型升级成为重要课题。

另一方面,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长期压抑的汽车消费得到释放。自2002年以来,汽车销量连续多年持续“井喷”增长,标志着汽车时代的到来。汽车产业集成度高,产业链长,牵引力大,自然很受欢迎。同时,深圳可以结合电子信息产业原有优势,带动产业升级转型。

因此,在“适度重型化”战略下,汽车被列为新产业发展的重点。为了统筹领导和协调深圳市汽车产业规划建设,加快汽车产业发展,深圳市政府于2004年3月25日专门成立了深圳市汽车产业规划建设领导小组。集团总部设在市发展计划局(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卢向震1958年出生于杭州,下乡、当过工人、当过教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后又分配到深圳市发改委。 2007年,他被轮调到汽车办公室,负责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领导小组。从此,与新能源汽车结下不解之缘。

从无到有的汽车产业集群雏形已初显

确定“适度重磅”战略后,深圳开始变“招商引资”为“招商精选”。根据产业定位和产业链欠缺,致力于打造一批具有整体影响力的重大项目。汽车项目正在规划之中。但汽车的资质门槛非常高,而深圳又不具备合资的条件,只能以引进自主品牌为主。

2003年,比亚迪收购该公司,“曲线救国”,获得资质。但国家汽车生产资质是按属地原则确定的,不能随意移动。只能产于陕西。深汽办主动找到比亚迪,希望将汽车项目带到深圳。双方一拍即合,深圳市政府批复180万平方米土地,以深圳分公司名义落户龙岗坪山。这被认为是在另一个地点扩大生产的一个附带项目。这也是深圳爱冒险、爱冒险的城市性格。有些事情虽然不是很规范,但却可以创造新的机遇,催生“不走寻常路”的奇迹。多年后,比亚迪异军突起,成为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屡屡书写深圳汽车工业的历史。这是另一个故事了。

深圳还引进了哈飞汽车,在用地、三通、企业相关政策等方面也得到了深圳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2004年9月30日,哈飞汽车深圳生产基地低调开工建设。 2006年11月17日,哈飞汽车在深圳宝安观澜生产基地生产的哈飞赛宝V在深圳正式亮相。这意味着深圳终于实现了“汽车制造”梦想,深圳汽车产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当时,紧随比亚迪、哈飞脚步的还有五洲龙客车、中大汽车、中集专用车等。这些整车制造企业中,不乏航盛电子、赛格导航等企业。等一系列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企业。深圳汽车制造业从无到有,与优势产业紧密结合。具有浓郁深圳特色的区域汽车产业集群雏形正在形成。

新能源汽车转型困难

2007年夏天,刚到汽车办公室的陆向震频频到汽车企业调研。当时的情景我还历历在目:比亚迪的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工厂。虽然2004年就出台了,但流程复杂,而且给定的土地面积是丘陵,不能直接使用。目前仍处于推土阶段;哈飞汽车生产基地已建设完毕,产品已下线。但由于销售不畅,生产已暂停。这个被寄予厚望的深圳汽车产业支柱项目,却面临全面停滞。

深圳汽车业能做到吗?陆向真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当时,中国汽车工业还处于合资企业占据市场、自主品牌举步维艰的发展时期。在缺乏合资品牌和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深圳汽车产业建设举步维艰。卢向震等相关工作人员集思广益深圳比亚迪电动出租车,经过研究,认为应该另辟蹊径。

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是电池、电机、电控。深圳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具有优势。新能源汽车发展也有三大立足点——国家能源安全、环境需求、汽车产业超车。因此,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提上日程。 “也许深圳汽车产业可以走新能源汽车之路,走出一条不同的产业发展道路,实现路线是通过示范培育市场,通过市场推动产业发展。”卢向真说道。

国家将新能源汽车确定为2010年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进早于国家层面。那时电动汽车根本还没有普及,可以说还没有起飞。对于新事物,反对的声音很多,争议也很大。值得庆幸的是,本土汽车厂商出于自身发展前景的考虑,非常支持。

最先起步的是五洲龙,开发混合动力客车,并与一家小型客车公司合作,在龙岗投资了7辆。试运行效果良好,节油率近25%。公交公司增加了公交车数量,达到20辆公交车的规模。当时,市政府对每辆公交车补贴15万元。 2008年,比亚迪推出全球首款量产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F3DM。 2015年以来,比亚迪连续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领先企业之一,成为这座城市引人​​注目的名片。 “我们的技术路线都是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得出的。”卢向真说道。

借力东风“十城千车”助推快速发展

2009年以来,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十城万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简称“十城万辆”)发挥了关键作用。

故事要追溯到2007年,万钢执掌科技部,开始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这位对汽车充满热情的部长,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最有力的代言人和推动者。

2008年,卢向震了解到,科技部863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专项正在推进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他认为,如果能拿到这笔专项补贴,市里也会为该项目提供配套补贴,这对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将是一大利好。 。当时新能源汽车的成本非常高。一辆电动公交车售价200万元,是燃油车的四倍。没有财政补贴,经营困难。

陆向真清楚地记得,那是一个下着雨的早晨。他给科技部高新司打电话询问是否可以参与该项目。对方回复说正在申请中,但照例是科技部门,需要国家发改委研究是否可行。结果当天下午我们就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前提是需要一个事业单位来接手。最后,深圳以国家发改委城市研究中心的名义向科技部申请了典型工况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项目,包括20辆公交车和30辆公交车。

示范效果好,大家信心十足,科技部决定扩大规模。这就促成了后来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十城千车”工程。 2009年1月,启动“十城千车”活动。通过财政补贴,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投放1000辆新能源汽车进行示范运营。

“我们深圳很高兴听到这个消息,这与我们以示范培育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路线非常吻合。”卢向震表示,深圳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提出了首轮3.4万辆汽车的推广目标,通过政策支持迅速扩大规模,让企业自我循环发展。

事实上,2012年底第一批示范城市提交的答案与计划相差甚远,总共只推广了2万多辆汽车。深圳成绩较为突出,首次推广5000多辆纯电动公交车和纯电动出租车实现规模化商业运营,成为全国典范。

新事物影响整个系统,涉及补贴、充电设施、土地使用、技术标准等诸多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好在通过大规模推广,很多问题都暴露出来,下一轮推广可以更有针对性。

争议中砥砺前行,勤劳的人们披荆斩棘

深圳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长期以来,它在巨大的争议中艰难前行。反对的声音有很多,有不看好电动汽车的人士、有传统汽车利益团体、有车辆使用者、有其他管理部门……

前期,新能源汽车产品成熟度不好,故障率较高,影响出行和服务,公交企业抵制较强。与交通委等深圳其他部门也经常发生摩擦和纠纷。很多人认为深圳的新能源汽车推广过于激进,应该慢慢来。

整个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导小组办公室举步维艰。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大量财政资金,但效果并不理想,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商业,5+2,白加黑是常态”,“辛酸,谣言,障碍”,“无畏死亡,推动新能源汽车是一个梦想,我把它作为事业,而不是作为一个人”。工作。”一路披荆斩棘,已经退休的陆向真说起其中的辛酸,仍感叹不已。

所幸的是,2014年情况明显好转,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两次到深圳调研,强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 2015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马兴瑞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强调要把新能源汽车产业打造成为重要支柱性新兴产业。此外,新能源汽车经过几年的示范运营,产品成熟度正在逐步提高,市场接受度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提高。顺应大势,各方开始支持。

成为第一有试错的痛苦,但也有先发优势。新事物存在很多问题,只有大规模使用才能成熟。深圳是全国的窗口、先行先试的排头兵。值得庆幸的是,深圳有好的城市领导全力支持,有好的执行部门和奋力前行的人员,有好的理念指导实施。

政策和市场驱动全链条支撑产业发展

通过示范培育市场、通过市场带动产业,深圳确实扶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不足50亿元,到2016年产业规模达到1038亿元,如今已突破1500亿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建设适度推进、统筹规划、综合布局”的原则,深圳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金融支持到刺激消费,从技术研发到推广应用,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提供全方位、全链条支持。国家的发展“火上浇油”。与此同时,深圳自2010年以来出台了数十项地方标准,涵盖充电技术、建设布局等方面,大力营造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开展不同类型的车辆租赁、经营租赁、分时租赁等租赁。商业模式的探索与研究。

对于这样的产业支持,深圳市政府做更多的基础工作,不断弥补产业链的短板。后来,深圳创新进取的城市气质再次显现,产业方向确定,转型往往迅速。如果政府扶持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民营企业为主导的城市力量就会受到关注,产业自然就会蓬勃发展。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现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比亚迪、开沃、宝能、恒驰等整车企业中,密集的有比克电池、航盛电子、星源材料、大地和汽车、蓝海华腾电控、普天充电,还有倍特瑞、昌河、汇川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企业。与此同时,智能时代正在重新定义交通和出行,新能源汽车产业边界也在不断拓展。依托5G、高精度地图、语音识别等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几乎成为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标准配置方面,华为、腾讯等科技巨头深圳比亚迪电动出租车,以及青州智航、Auto X等自动驾驶新锐企业都在不断入局,加大力度为新能源汽车赋能。深圳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群星璀璨。

新能源汽车在深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宏大叙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国汽车发展征程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圳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原因和经验是多方面的。政府、企业、企业家,无数大大小小的人物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砥砺前行。老问题依然严峻,新挑战也将陆续到来。展望未来,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的先行者,必将有新姿态、新奇迹。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茶后生活网上看到的!